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我为什么主张把“诊”和“疗”分开谈?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我为什么主张把“诊”和“疗”分开谈?[/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王晓春[/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在我们的案例诊疗课上,至少一段时间内,讨论案例的时候,我主张把“诊”和“疗”分开进行,而且把讨论重点放在“诊”这个环节上。我说说理由。[/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处理问题,一般是这样的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是我见到的教师写的很多很多案例,最薄弱的环节都是“分析问题”(即“诊”)这个环节。老师们叙述完学生问题之后,马上就说“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后面就写处理过程和结果。中间分析的环节,有的是简单地贴个常见标签,有的干脆就跳过去了。不分析问题就解决去问题,不诊断就开药方,这是教师工作的常态,例外情况很少。我们的案例诊疗课恰恰是要改变这种工作常态,让一部分教师学会先诊断,再治疗。[/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但是我必须指出,对问题不加分析就出手解决,这种工作方式,并不是完全荒谬,它的存在也有合理性。[/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这是一种“管理者思维”,而管理者,确实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分)角色要求之一种。教师不但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管理者,班级教学制度决定了这一点。没有管理,教学秩序无法维持,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管理者很难同时做研究者,因为管理与研究不是一个劲。管理就要有制度,制度就得统一,就得一刀切,若一人一个样,它就不是制度了。所以管理者倾向于这样思考问题:我不管你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反正你这样就不行,你必须符合制度要求。可见,管理者的工作姿态就只有两个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须中间的研究环节。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太官僚了。是的,但这是难免的。还有一个原因。班级里发生的很多事情是突如其来的,你必须马上应对,没有你分析诊断的时间,此时你的应对是否妥当,就全靠你的水平和经验了,有时还需要点运气。在班级制的学校里,教师管理者的角色是相当强势的,几乎是压倒一切的。校长更不用说,研究型的校长寥若晨星,校长们每天琢磨的、强调的、实行的都是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在这种氛围中,老师们很自然地就会形成和固化管理者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上来就管。结果教师就越来越像学生的“上司”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当然也有些老师明白先有诊断后有处方的道理,他们也想知道学生为什么这样,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往往不需要自己去调查,自己动脑筋去研究,因为教育界流行着大量现成的、廉价的、思想快餐式的标准答案,一出问题,马上就可以贴一个标签,让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于是老师们就误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原因了,那自然就可以进入治疗阶段了。诊断环节,就这样跳过去了。比如学生和老师对立,教师马上就得出结论说,这是“逆反心理”,他就以为他全明白了,实际他什么也没明白,“逆反心理”这个结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安慰作用和麻痹作用。这些廉价答案真是害人不浅。[/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各位学员可能会问,既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模式有如此合理性,何必搞什么“教育诊疗”呢?你诊疗半天,不还是得跟着学校管理走吗?不能单从着一个角度看问题。须知,这种管理型的工作模式虽然自有道理,却也贻害无穷。最主要的问题是严重阻碍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阻碍教师思维能力的进步,使教师日益变成“工作机器”,变成“白领中的蓝领”,增加其职业倦怠,减少其幸福感。提倡“研究型教师”多年了,为什么少有效果?道理很简单,你整个的体制运作都像泰山压顶一般指向“管理”,哪里还有“研究”的生长空间?南辕北辙,此之谓也。[/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所以我们这个案例诊疗班,实际就是在很有限的空间里保护和支持大家的研究意识、研究习惯、研究能力。研究是管理的基础和理论支持。各位学员,你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每个教育事件都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只要解剖了若干个“麻雀”,你就可能就有了思路,有了分析能力,有了经验,将来即使你不得不跳过诊断环节处理问题,你也比别人更胸有成竹,更能打中要害,更有效率,于是你就比别人多些幸福感。这就是我们开这个案例诊疗班的目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们先把“诊”和“疗”分开进行,等大家入门了,旧的习惯改掉了,再把“诊”、“疗”合在一起不迟。[/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们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个地方创造一个小气候,使其更“宜居”一点。我的一片苦心,想来各位能明白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11[/SIZE][/COLOR][/FACE],29[/COLOR][/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P]王老师的论述非常有道理,学习了,谢谢![/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让教育者先有思考的习惯,然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可以熟能生巧天马行空,这和学炒菜何其相似,学的时候是盐多少啥时间放,酱油和醋各有多少,还要因菜而异,看起来非常复杂,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操作之后,大多是随手一放,运用起来恰到好处。[/P][P]    再回到我们的教育“诊”和“疗”,好像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而漫长而繁琐的研究和分析在教育中根本就不合时宜,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凭直觉在管理学生的,要不就直接套用过来,邯郸学步似的,把问题搞得越来越糟。[/P][P]    我们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把问题慢慢看清,让方法自己浮出水面,在刚刚站到讲台上,或者是想让自己的教育不误人子弟的时候,一切的学习都是先慢后快,前期做的越详细越牢固,后期就发展的越快越好。[/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