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我当了一次“双面胶”[/FACE][/SIZE][/B][B][SIZE=16pt][/SIZE][/B][/ALIGN][/P][P][/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周五发生周同学和物理老师的冲突后,晚上开导了周,他愿意和老师好好沟通。[/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周六早上再次和周同学交流,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当前的问题。[/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上午和周同学家长电话沟通。[/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周日早上,和物理老师交流,约定周同学和他在课间操时间沟通。[/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周日晚上,询问周同学和老师沟通的情况。沟通进行地很顺利,两人达成了谅解。虽然周说他心里还是不能完全释怀,但他表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和老师好好配合。并且自己总结说,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要退一下,不能在自己激动的时候处理。他最后说:“老师你这几天为了我的事情做了好多,真的很谢谢你。”在我的印象中,周很少给我如此真诚的感觉。[/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这件事我自己还是非常满意的。自认为可以算是成功之作吧。事情处理得比较圆满,老师、家长、学生都比较满意。周和我、物理老师的相互了解都得到了加强,周对我个人的信任也得到了加深。我相信周通过这件事也能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我利用这个机会在班上谈了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对其他同学可能也有一定的借鉴。[/FACE][/SIZE][/P][P]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整个过程我就像电视里说的,在学生和科任老师之间贴来贴去的“双面胶”。做好双面胶,黏合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算是班主任的责任之一吧。[/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阶段反思[/FACE][/SIZE][/B][B][SIZE=16pt][/SIZE][/B][/ALIGN][/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阅读、写作,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总结如下:[/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学科教学方面:区分教“知识”和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学”。由于应试的压力,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本学科的分数上,学生没有掌握,于是就加大练习量,增加测验频率。但总是有学生无法学会,或者暂时记住了,但遗忘非常快速和彻底。同时学生对学科甚至是学习失去兴趣,往往会在高考后撕书、买书,发出“终于不用再学[/SIZE][FACE=Times New Roman]XX[/FACE][FACE=Times New Roman]了”的声音。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文章,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苏氏强调从小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边记录边思考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记录的能力。他认为这些能力是学生能自我学习的工具。另外,苏氏提出,要让学生进行大量与大纲内知识有关联的课外阅读,至少要达到课内知识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倍。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进行“无意识记”,以此来促进课内的“有意识记”。他还强调兴趣活动和劳动对于智育的重要性,用兴趣活动和劳动来促进知识的学习。陶行知先生强调“行”和“知”的统一,[/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特别是“行”的核心和首要地位(所以他把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指出离开实践的学习都是没有前途和用处的,是伪知识。结合现实中我的学科教学,确实发现大量学生没有思考的习惯,更不用说边阅读、边记录边思考了。同时他们也基本没有课本以外的阅读,没有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实践。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学科的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虽然时代和现实所限,我们不可能像苏氏那样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时间,也没必要向陶行知先生那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但借鉴他们的理论,教会学生学习,教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他们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和教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班主任工作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要有强的使命感和饱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身上都有很强的时代烙印,但他们都把教育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自己能为之努力奋斗而感到幸福。他们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都是英年早逝,但感觉得到他们的生活是充实、幸福的。二是要有教育“人”的思想。苏氏和陶行知都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是把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生活力”,能救民族于危亡的人的目标放在核心的位置。三是要有辩证的思想,遇到事情想到前因后果,想到周围环境,而不是经验主义和机械主义。[/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提高。[/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SIZE][/FACE][/B][B][SIZE=16pt][/SIZE][/B][/ALIGN][/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这两天看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又看了网上济源一中一位毕业刚一年多的老师写的王晓春老师作品读后感,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感触颇多。[/FACE][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参加研修班以前眼光最多只到荆门市,总觉得自己做得挺多,挺好,自我感觉良好。参加研修班见识了省内的优秀班主任,给了我一点教育,知道人外有人。现在看了王老师的书,通过他的书知道全国各地的班主任的工作的一鳞半爪,深感惭愧,甚至有坐立不安的感觉。那么多老师对教育的实践、思考,他们的专业素养,专业水平,专业精神,是我难以企及的。特别是看了济源一中那位新老师的读书心得,更觉得在起点上就输给别人好多。[/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人中心,态度失当。最近也激情满怀地看了几本书,写了一些所谓的“班级叙事”,于是多多少少觉得自己已经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高速路,心底甚至有马上达到更高高度的期望。对于别人的工作,别人的思想,还是一如既往地从不完善的地方着眼,似乎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能力?我自己平时想过的东西,王晓春老师和其他老师已经想过,而且更加深入,更加透彻,更加全面。而他们思考的很多方面,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可以说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接下来要做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继续大量阅读。[/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写班级叙事,但要改变方式,学习王晓春老师的要求,多挖掘,多思考,体现专业化和研究性。[/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3[/SIZE][FACE=Times New Roman]、改变自己的态度。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就是一个后来者,新人,要真正真心实意地向一切走在我前面、身边的人学习。[/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4[/SIZE][FACE=Times New Roman]、每天、每周反思自己的态度。提醒自己的目标:享受教育,享受追求完美的过程。[/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8pt]他为何不和老师打招呼[/SIZE][/FACE][/B][B][SIZE=18pt][/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路上碰到从食堂出来的李同学,我确定他看到我了,对他微笑示意。但他却把眼神移开,和我擦肩而过。李同学是分班前我带过的孩子,父母对他要求高,但交流少,导致他缺乏被爱的体验,自卑、敏感、偏激,学习习惯也很不好。当时我花了不少的功夫,和他的父母沟通,和他交流,应该说他的变化还是挺大的,也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怎么现在在校园里遇到前班主任,连招呼都不打一个?[/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思考:首先要分析他不跟我打招呼是偶然还是习惯。他是只不跟我打招呼呢?还是所有的老师都不打招呼。如果是前者,就要从他对我的看法、评价入手。如果是后者,就要分析他的习惯、思想。根据我以前对他的了解,后者的可能性更大。[/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然后列出可能性:[/FACE][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没有和长辈打招呼的习惯。所有长辈,包括父母、亲戚、老师,遇到后一概不打招呼。[/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对老师这个群体有不好的态度,确实不尊重老师。[/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3[/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不自信,自卑,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不愿和老师交流。[/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4[/SIZE][FACE=Times New Roman]、其他。[/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如果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下列工作:[/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和他周围的人交流,了解他的习惯。包括同学,父母,其他老师,确定他在和长辈和老师交流时的表现如何。[/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分析他的心理状况,联系他以前的经历,是否特变的愿意导致他不和老师打招呼。[/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3[/SIZE][FACE=Times New Roman]、和他交谈。谈话要自然,不能直接谈“打招呼”的事,而是聊人际交往,特别是和长辈、老师交往的方法。引导他换位思考,最后落到一个点头示意、一个微笑,不仅能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也能在对方心中留下更好的印象,为自己创造更好的人际关系。[/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4[/SIZE][FACE=Times New Roman]、总体上要摆好教育的心态,一不要上纲上线,这完全可能只是个人习惯问题,不代表他不尊重老师。二不能急躁,不要求一定要让他很快改变。只要他能思考这个方面的问题就行。[/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Ps[/SIZE][FACE=Times New Roman]:看了王晓春老师的书后有所反思,试着改变叙事的方式和目的。本叙事仅为尝试,不太可能付诸实践。[/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583
            • 经验5563
            • 文章571
            • 注册2010-11-28
            曹“丞相”开始进入状态,呵呵。但要写出漂亮的叙事来,接下来,要开始实施你的计划,并跟踪观察和记录。漂亮的叙事就是这样来的啦。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间的“双面胶”[/FACE][/SIZE][/B][B][SIZE=16pt][/SIZE][/B][/ALIGN][/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周同学和物理老师发生了激烈冲突。物理老师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教师,一贯以对学生负责,要求严格著称,但有时候语言上比较直接,甚至尖刻。这是他几个月来第二次和学生发生冲突了。周同学天赋很高,虽然有点倔强,与同学关系一般,但对老师一直彬彬有礼,不像是会感情用事的孩子。物理老师比较激动,认为周不尊重他,不能理解老师为他的付出。[/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晚上周找到我,讲述和物理老师冲突的经过。开始他认为物理老师没有改他的作业,于是去问老师原因。老师以为他带有责难的意思,加上一直认为他在物理上对自己要求不高,很多拔高的题目都没有完成,就严厉批评了他(物理老师语)。他不服气,下课后继续找老师,老师火了,在全班面前用带有侮辱色彩的语言训斥了他,并说他必须和家长一起向自己解释,否则没玩。周很激动,到最后都有点泣不成声了。[/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我快速整理了一下思路。首先要让周冷静下来。他激动主要是两个原因:老师冤枉他;老师侮辱他。特别是后者。如果我这时候说老师都是对学生好,学生要尊重老师之类的话,他肯定会更加激动,何况这件事情上物理老师最后的语言确实欠妥。于是我告诉周,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不管双方的地位、关系如何,侮辱对方肯定不对,我是理解和支持他的。周果然慢慢平静下来。[/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接着就要解决问题了。在我看来这件事从本质上是沟通障碍导致的,双方相互误会。怎么化解误会,破除障碍呢?我跟周的交流首先围绕几个要点展开:[/SIZ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Times New Roman]、物理老师和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提高成绩;[/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物理老师的性格是一贯的,不会专门针对他;[/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作业没改,有可能是老师忘了,也有可能是老师用这种方式警示他。周接受这几点后,再进一步:[/FACE][FACE=Times New Roman]4[/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发生冲突,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害,是双败的局面。[/FACE][FACE=Times New Roman]5[/FACE][FACE=Times New Roman]、正面冲突或者回避都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和物理老师取得谅解,才最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周接受了我的分析,答应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为了保证问题能顺利解决,我又提前找到了物理老师。告诉老师周已经冷静下来,会来和老师沟通;周已认识到自己冲动,造成了老师的误会;周一贯懂事本分,本意不是不尊重老师,语言上失当,是他们这个年龄普遍的现象。[/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第二天周和家长一起找物理老师解决了问题。眼前的危机解除了,但物理老师几次和学生冲突,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分析事情的缘由,一是物理老师的性格和风格。但物理老师是我前辈,我作为班主任不可能直接向他提出批评。同时他的年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改变。二是学生的心理。班上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习惯好,重视学习,尊重知识,尊重老师。但这些学生在家里、学校一直被作为中心关注,不太具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他们年轻气盛,特别要面子,非常在意老师是否歧视、忽视自己。看来还是要从学生的方面做工作了。[/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晚自习前我在班上谈到了和物理老师交流的问题。主要内容有:老师的工作态度,为大家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老师的孩子比他们还大,我们更加尊重他是应当的;有的老师温柔,有的老师严厉,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现在学习如何跟严厉的老师交流,有助于将来与类似的领导和上司打交道;观察、摸清老师的脾气,做好学习上的细节,让老师一直保持好心情;一旦遇到摩擦,退一步,不让摩擦升级成冲突。[/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班上连续出现科任老师和学生冲突的事件,作为班主任是有责任的。虽然班主任要顾及科任老师的情绪,一般不能批评他们,不能提教学以外的要求,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是必要的。否则,班主任就不得不经常担当“双面胶”了。[/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0pt]意料之中的“意外”[/FACE][/SIZE][/B][B][SIZE=20pt][/SIZE][/B][/ALIGN][/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班级的“中间层”往往是得到老师关注最少的。最近我每周找两到三位中间层的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经历、喜好、思想,收获颇多。昨天还因此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让我烦恼并幸福着。[/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凯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层:成绩稳定在年级[/SIZE][FACE=Times New Roman]1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名左右,从不违反纪律,不是班干部,不是文艺、体育积极分子,上课不主动表现,下课也不和同学玩闹——我一度怀疑如果他消失,是否会有人注意到。加上他的父母也基本没有和我交流过,我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交流也是屈指可数,并且都围绕着分数和学习。[/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上周日和凯聊了一节课,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喜欢电影、桌球,而且还小有研究。他有志于政治,对时事和现实有着相对客观、全面的分析。初中是团支书,和同学、老师相处得很好。家长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重视教育,给他宽松的成长环境。再一次证明了,每一个孩子都有无数的闪光点,教育者看不到,是因为眼睛被应试教育所遮蔽。[/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按照我的习惯,接下来我又给家长打了电话,约其到学校交流。晚上回家,我还在因今天的收获兴奋,兴冲冲地告诉了老婆。没想到老婆却给了我一盆冷水:“没事找事,尽做没用的事;你现在找家长,家长还以为你在暗示他给你拜年呢!”老婆一贯为头脑喜欢发热的我降温,我也不以为意。[/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周二上午凯的母亲来到学校。交流很顺利,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凯的细节,家长对他的期望,家长的做法,家长的担忧;我转达了老师对凯的评价和期望,希望能和家长更紧密地配合,帮助凯更好地成长。[/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眼看谈话就要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凯的母亲却表示准备了一点“心意”。我一下子愣住了。说实话我没太把老婆的话放在心上,没想到她有未卜先知的本领。颇费了一番周折,直到最后我表示等凯考上大学,我一定去喝庆功酒,才拒绝了家长的“心意”。[/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事后分析:[/SIZ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Times New Roman]、家长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关注和帮助,但我确实觉得自己以前对他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SIZE][FACE=Times New Roman]、老婆的“未卜先知”说明了我做事情考虑不太全面,有时候不管不顾。不过我到不认为这一定是缺点。反正有她把关,我还是会继续我的风格。[/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一节意外的班会课[/SIZE][/FACE][/B][B][SIZE=16pt][/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正在看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其中一篇文章谈到,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是没有受到现实的污染的,一定比老师的纯洁、干净。昨天我就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本来准备教育学生的我,却被学生好好教育了一次。[/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事情起源于网络上蹿红的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个酒店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训练时进行“风采展示”。由于内容夸张,参与人员投入,给观看者很大的冲击。网上“毁三观”、“瞎狗眼”、“不能直视”的评论比比皆是。我笑着看完后,感到有点沉重,觉得这些员工的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尊重,同时为了微薄的收入卖力地“表演”,也体现了生活的不易(事后证明是我不了解这类活动的误解)。这不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好素材吗?能让他们体谅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看视频,等他们像我一样大笑过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通过交流达到我的目的。于是在晚自习前我给大家放了这个视频。为了不误导他们,放前我没有解释,放的时候我也有意离开,在教室外观察他们。接下来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后排的有几个站了起来。有几个同学脸上有笑意,有几个同学带着不解的神情,更多的同学是严肃的。他们没看懂吗?以这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应该不会啊。[/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视频放完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果然大多数都知道是在做企业文化、精神激励等。但她们怎么不笑呢?我让大家把“观后感”用一张纸条写好交给我,并特别强调有感而发。[/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很快一摞纸条交到了我手里。一张张看完,有的同学表示了对视频中员工的敬佩,她们表现出比军人还强的纪律性;有的同学强调最后的“感恩”环节,觉得自己受到了教育;有的同学表示不解,认为虽然做企业文化是必要的,但形式上有点过了。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觉得视频可笑!我所设想的先笑再沉重再思考的教育完全失去了展开的前提![/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自己感到另外的沉重了。反思以后我发现,自己看完视频后,首先觉得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比视频中的员工强,有“身份上的优越感”;然后我能从嘲笑到理解,到同情,比网络上的单纯的嘲讽强,颇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没想到学生们却能自然地用平等的、学习的、理解的眼光去看这个视频,就像书中所说,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比我这个老师要强得多。[/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找个机会,我会好好跟他们聊聊这个话题,感谢他们带给我的教育。[/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辨[/SIZE][/FACE][/B][B][SIZE=14pt][/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平时是经常从各种渠道听到,似乎已经成了社会、领导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了。而教师群体却大多对这句话深恶痛绝。论坛里大家也对这句话展开了讨论。自己在网上查找了一下,思考整理如下:[/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从何而来?[/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两个版本,大多数说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李镇西老师也持这一观点。([/FACE][FACE=Times New Roman]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c61efa0102dxhc.html[/SIZE][FACE=Times New Roman])另有说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觉得可能是从他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引申而来的[COLOR=black]:“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FACE][/COLOR][COLOR=black][/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二、大家为何反感这句话?[/COLOR][/FACE][COLOR=black][/COLOR][/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我想不管是陈鹤琴还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这句话都是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语言情境的。但现在这句话在管教师的领导和对教育不甚了解的社会人士手里,简直就成了对付教师的“杀手锏”,动辄拿出来噎得老师们喘不上气。如果失去了特定的背景,这句话本身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违背辩证关系,脱离教育实际,唯心色彩浓厚。老师们平时呕心沥血,却因为个别不是那么全面、完美的学生被扣上这顶大帽子,当然是委屈、气愤、热血上头了。[/COLOR][/FACE][COLOR=black][/COLOR][/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三、关键是什么叫“教好”[/COLOR][/FACE][COLOR=black][/COLOR][/SIZE][/P][P][SIZE=3][COLOR=black][FACE=Times New Roman]1[/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常见误区:一是分数决定论。中考、高考考好就是好,否则就是不好。领导、家长也最喜欢用这一标准。但中考、高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必然有一部分,甚至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落选。如果分数高就是好,那么不可能有“会教”的老师了。[/COLOR][/FACE][COLOR=black][/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二是无限夸大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成为“完人”就是“好”。这也是王晓春老师批评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所谓的“会教”的老师,可以把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变成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简直是天方夜谭。学生的学校生活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的片段,来之前已经有家庭、社会、以前的学校在他身上打上的烙印。人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发展是长期、缓慢、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一个人洗心革面。[/COLOR][/FACE][COLOR=black][/COLOR][/SIZE][/P][P][SIZE=3][COLOR=black][FACE=Times New Roman]2[/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正确认识:“教好”指学生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进步;“教好”是一个相对概念。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习惯的培养,品行的进步,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对教育的作用和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既相信学生的可教育性,每个孩子都有上进的愿望,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潜在动力,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一个“后进生”只能在不断的反复中进步,而美好的品德也不可能一朝降临到某一个学生身上。只要学生“今天的我比昨天好”,就可以说是“教好”了。[/COLOR][/FACE][COLOR=black][/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ack]四、我的态度。[/COLOR][/FACE][COLOR=black][/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老师自己的要求,用来激励我们自己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走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成长,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是外界用它来机械地、极端地要求老师,我们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用简单的逻辑分析回击就行了。相信真正懂教育或者有思想的人士不会用这句话做武器来攻击老师的。我们大可不必对这句话耿耿于怀。[/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6
                      • 经验560
                      • 文章31
                      • 注册2012-12-17
                      [SIZE=2]曹老师的分析有理有据,深有同感,对此句话我们就该有这样的态度。向你学习![/SIZE]
                      襄阳——周玲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583
                        • 经验5563
                        • 文章571
                        • 注册2010-11-28
                        相信还会有惊喜。慢慢等待,慢慢引,要有耐心将那些精彩引出来。哪怕时间久一点。就像酿酒,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5
                          • 经验5501
                          • 文章102
                          • 注册2012-12-17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20pt]考试之前[/SIZE][/FAC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离期末考试还有两个星期,早自习后我把亚男同学喊了出来。自从她心理出现波动,回到学校上课以来,一直比较顺利。但这次的考试对她才是真正的考验。毕竟她最初出问题就是因为过于在意成绩。我直接问道:“马上要考试了,心情怎么样?”“还好啊,没有专门去想。”她的表情、肢体语言都很自然,看来至少现在确实没有出现紧张和焦虑。和她聊了最近的语文和英语的学习,聊了自主招生的情况,表达了我对她能力的肯定,交换了以前谈到的对于成绩的观点。[/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晚上亚男的妈妈打电话来,说女儿回家说起了这次谈话,很高兴。最近她的情绪一直都比较积极,家长也非常感激。[/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的目的是让亚男能早点直面期末考试这道坎,增大她战胜自我的几率。说实话找她前还是有点忐忑的,万一起反作用呢?现在我也不能完全放心,如果期末她考得好,可能问题只是被掩盖了;如果考得不好,会不会出现反复呢?她是不是真的接受了关于分数、成绩的辩证观点,是不是已经能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有没有更好的对她这样的孩子进行诊断、干预的办法呢?[/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