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4
    • 经验11275
    • 文章65
    • 注册2009-04-11
    育人之道“攻心”为上
    仔细研读了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后,内心感触颇多。现实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最为头疼、最为担心的,莫过于像伟伟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待伟伟这类老师眼中的“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的绝大多数老师的处理办法是:由热变冷最后干脆是视而不见,值得庆幸的是徐老师没有像现实中绝大数老师那样轻言放弃,而是始终抱着一种“相信”原则对伟伟进行不懈的教育。但在庆幸之余,更多的还是惋惜,因为徐老师对伟伟的一系列教育,终究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表面教育,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没有对事件的背后进行深入探究:
    一、徐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看到了伟伟的种种不应该和很令人讨厌的行为,而没有对这种种举动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其“反叛”情绪的症结所在。所以徐老师自然也就没有在自己的心中,预先为伟伟准备一些“化症散瘀”的心灵之药。所以在一次次的问题发生后,徐老师不是巧妙的为伟伟送上自己早已备下的心灵“创可贴”,帮助其及时校正内心导向,而只是就事论事般简单处理:批评----找家长反映其种种劣行。也正是这种浅层面的教育,导致伟伟没有从内心真正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更谈不上心生悔意了。通过徐老师的案例我认为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味以外部力量强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修正,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其收效也是甚微的。虽然当时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意愿和要求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但这种改正只是暂时的,因为其内心并没有真正认错,所以用不了多久他还会重犯类似的错误的,(案例中的伟伟就是这样)真正的教育应该从育心开始。
    二、我们平时总是说: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可是我们的实际做法却总是另一回事。在上述案例的处理过程中,我们的徐老师就未曾尝试站在伟伟的视角上看待问题,更是未曾尝试过走进伟伟的内心。例如,案例中伟伟砸坏教室黑板一节,徐老师是这样描述的:当着他和全班的同学询问事情的真相,谁知他毫不隐讳地说:“刚才上厕所,在垃圾堆旁捡到了一根凳腿,在教室里对着黑板这么一瞄准,就把黑板砸坏了。”听完伟伟回答后徐老师并不是冷静的站在“不成器”的伟伟的位置上,尝试着从伟伟的角度看待问题。也不是尝试着猜想伟伟从捡到凳腿到瞄准再到砸坏黑板,这一系列过程中伟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变化的。只是简单的将其定性为“思想有问题”,把一顶有意搞破坏的大帽子扣下,而后就是一系列的狠批、搬家长,这无疑会让伟伟产生强烈的逆反和抵触。如果我们的徐老师当时能稍稍冷静一下,在听完伟伟的叙说后,能稍稍站在伟伟的立场上说:“伟伟你瞄的真是太准了,可是你在瞄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瞄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当我们再次耐心听完伟伟的诉说后,我们就可以借此推断出伟伟本身的意愿是在于故意“搞破坏”,还是仅在于要瞄一下。此时老师的内心自然就会对事件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在后面的教育中我们的老师自然就会顺着伟伟的思路逐步走进其内心,在充分感受其情绪体验和内心变化后,自然就会找到有效的方式和伟伟进行沟通,进而在心灵上对伟伟实施有效的教育。
    三、徐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太过简单,教育性太过强烈。问题孩子的心灵大多都是极其脆弱的,是经受不住徐老师这般强硬的教育的。所以看过案例后我一直这样思索,如果我们的徐老师在上述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能稍稍淡化一下自己的教育痕迹,伟伟是否有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呢?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给弟子上最后一课,地点选在郊外一片长满杂草的旷野上。哲学家问弟子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第一个弟子说:“只要有铲子就够了。”第二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要除杂草,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最后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而哲学家没有来。昔日的杂草丛生的旷野已变成一片长满谷子庄稼地。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人的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哲学家面对教育对象,没有直接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而是巧妙的拐了个弯,让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自我体验和反思,感悟真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看见教育的痕迹,但却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
       借用故事中哲学家的智慧,在伟伟第一次打破玻璃后,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的当着全班同学揪出肇事者,一味指责伟伟的失误,而是也巧妙的“拐个弯”,组织大家仔细看看自己的教室,看看有什么新变化。在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伟伟打碎的玻璃上。老师可引导学生就伟伟因无心异或冲动而打碎玻璃之举展开讨论,谈谈伟伟这一无心异或冲动之举会给自己和班级各自都带来了什么?同学和老师又会怎么看待你的这一无心异或冲动之举呢?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应该如何处置呢?这样在不动声色之间既教育了伟伟也教育了全体同学,就是在做事情之前要学会预想自己行为之后都会带来什么后果?或许当后来伟伟拾到凳腿后就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瞄了,更多的是会思考一瞄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而有可能放弃那精准一瞄。后续一系列问题也可能就会不存在了。  
    以上仅是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有失偏颇之处,也可能只是一些过于理想化的看法,还望老师见谅。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孙娜   邮编:265100  邮箱:825400321@qq.com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877
      • 经验17656
      • 文章860
      • 注册2010-04-23
      [SIZE=4]各位点评的很有理,来学习了。[/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13
        • 经验161387
        • 文章3159
        • 注册2009-01-08
        从徐老师的反思谈起
        [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3][FACE=黑体]从徐老师的反思谈起[/FACE][/SIZE] [/FACE][/ALIGN][ALIGN=left]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认真拜读了徐老师的案例,也产生了与徐老师相同的疑问——“伟伟到底在想什么?”,同时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伟伟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呢?”。从原有的案例中只零星地获得了这么一些材料:家庭环境上,伟伟的父母在他读五年级时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在他六年级时娶了个后妈。就伟伟个体而言,他很聪明,但习惯不够好,迷恋网络游戏,尤其爱说谎。学校环境上,任课老师都知道这孩子的情况,一般不和他较真。徐老师自己呢?平日里对他还挺照顾的。随后,徐老师用了大量篇幅就开始讲述自己如何为他付出,如何与他斗智斗勇。结果发现自己的方法只能缓解他的病症”,甚至有的方法还加重病情甚至引发了并发症。直到伟伟毕业,徐老师也没有想明白,因此留下一个疑问——“在对这孩子的教育上,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遗憾的是,徐老师有探究意识,却没能深入探究下去。问题生教育如果不是在探究的氛围中开展的,最后的结果失败居多。也有成功的,但恕我直言,多半是撞上的。因为从头至尾,教育者都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这样,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失败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的老师中有的会借机反思、总结找到失败或成功的真正原因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有的则会盲目给自己甚至给学生贴标签,给自己贴的是成功标签,给学生贴的是“死不悔改”标签(老师是尽到了义务和责任的)。还有的老师只求平平安安把学生送走,送走之后立马在脑海中把这样的孩子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念起了“谢天谢地,阿弥陀佛”。很显然,徐老师属于反思型的班主任,所以才有了徐老师的疑问,才有了这篇案例,才有了作者随后的一篇自我反思。我觉得比之前读到的案例更有价值。
           
            [B][/B][/FACE][SIZE=3][COLOR=#2e1a80][B]第一,徐老师在反思中提供的有关伟伟的信息更丰富,伟伟的形象丰满,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
        [/B][/SIZE][/SIZE][SIZE=3][FACE=宋体]“伟伟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营小餐馆,常常将伟伟一个人关在家里,致使这孩子没有与父母交流的习惯。后来,父母由吵架发展到离婚,对他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再后来,其父再婚。他就在这样的三个角色中间周旋:讨好、说谎、抗拒,甚至绝食都是他常用的法宝。他爸曾经告诉我:这孩子一个学期就丢了三辆赛车;其继母无奈地说:这孩子整天闷着头,什么话也不和我们说,不知他想些什么;其亲妈也说:伟伟像变傻了,见着我就躲……在学校,他也很少有朋友,常常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再加上受网络游戏中凶杀、报复等情节的影响,他已经出现了心理危急(机):滋事、发泄、攻击,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
        [/SIZE][/FACE][/COLOR][/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这段文字非常有价值,徐老师将伟伟的滋事、发泄、攻击等行为第一次较全面的与他的成长史联系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个初步结论——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这才有了点研究型教师的思路。可惜还是缺少了一些必要材料的分析,如伟伟的父母是在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离异的,那离异之前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父母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发生矛盾的,在父母矛盾激化过程中伟伟的行为习惯有哪些变化呢?伟伟对生母的排斥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者是心理动机)呢?伟伟对继母是怎样的感觉呢?所以,该给伟伟下怎样的一个具体的诊断,我个人觉得材料不足。说孩子出现心理危机只是初步判断属于心理问题,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或者是心理动机不同,也就无法确证,更谈不上“对症下药”。徐老师最后提到的“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很有价值。根据心理学大师荣格关于人格形成时提到人的情结时说:“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分解、消融这些情结,把人从笼罩他的情结的暴虐下解救出来。”显然,伟伟在问题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情结”,这样的情结让他不自觉地产生出了相应的心理危机,也相应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久而久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一旦遭遇问题就以已经形成的“自动化”方式解决问题。也就是徐老师谈到的“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这里的不自觉就是他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已经“身不由己”了。我想,如果我们老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在问题生的教育上就不会再做遇到什么问题都“晓之以理”或“绳之以法”啦。
           
            [COLOR=#171772][B]第二,徐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了伟伟问题产生的根源。[/B][/FACE]
            原来家庭的特殊性让孩子逐渐变成了问题生。徐老师对伟伟家庭情况的再分析让她找到了伟伟问题的根结在家庭,那对伟伟的教育恐怕就不能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家长也必须参与进来。但家长不能直接立马参与,因为家长的教育已经是有很大问题的了,盲目的交给家长,他的教育只可能添乱,徐老师在案例中不就是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吗?那是否就像徐老师讲的不通知家长了呢?我的建议是不仅要告知家长,还得连家长一起教育,但教育家长需要技巧,否则会被家长误解,认为班主任是在批评家长,家长是陪着学生挨批的。这里指的对家长的教育更多的是指导,是给家长出主意,一是需要怎么配合学校教育,二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与进来,什么时候家长撤离。这样的思路才能解决问题。“请家长”绝不能“一请了之”,否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并发症。这也是徐老师教育失误之一!徐老师的反思中只分析了原因,切实的方案还不够明确,如果能更深入地思考,解决方案和思路呼之欲出。
        [/SIZE][/ALIGN][/COLOR][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B][COLOR=#2e1a80][SIZE=3][/FACE][/B][/COLOR][/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B][COLOR=#2e1a80]  第三,徐老师在反思中认识到了自己教育手段的简单无力。[/FACE][/B]
            面对问题生教育时,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习惯于晓之以理(说服教育),动之以情(爱的奉献)或绳之以法(管理至上)。缺乏的是探究精神或者探究手段。那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走这条路呢?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知问题,对真正的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就是意识形态里排斥这样的探究,觉得这样的探究是没事找事,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他们喜欢简单的劳动,喜欢无技术含量的教育。二是心理问题,不少老师能意识到这样的探究式正确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心理上产生了为难情绪,或者已有的固有模式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也就满足了。三是操作问题,部分老师在不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有的是“偏方”,有的不成体系,有的甚至还没有科学的成分。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首先要转变班主任的固有思维和观念。其次帮助班主任认识问题生诊疗的意义,形成研究性思维。最后,指导班主任在掌握常规武器、显性武器、隐性武器的基础上掌握更新的研究问题学生的武器。只有这样由内而外的学习和转变,才是真正成功班主任的成长之道,优秀教师的成才之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得始终保持“探究”精神,而且还必须“探究”下去。
        [/SIZE][/ALIGN][/COLOR][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最后,徐老师讲述了一个狗与深海鱼油的故事发人深思,但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在找到正确方法之前我们先要找到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问题生教育尤其如此,决不能直接从现象就跳跃到解决方案,中间的诊断过程至关重要,没有诊断就谈不上对症下药。感谢徐老师的案例,感谢徐老师的自我反思,让我们有机会更好更深入的反思案例,反思自己。[/FACE][/SIZ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   愿我们在案例点评中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向真正的教育渐近。
        [/FACE][/ALIGN][/SIZE]
        我在一座叫做"教育"的山上拣到了些柴火,不小心点燃拉,却燃烧了我的岁月,使我的心一直炽热!个人博客:http://lglovewp.blog.163.com/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积分3319
          • 经验66925
          • 文章3242
          • 注册2008-11-27
          [ALIGN=left][COLOR=#ff00ff][SIZE=4][/COLOR][/SIZE][/ALIGN][ALIGN=left][COLOR=#ff00ff][SIZE=4]                教育,莫让孩子牵着鼻子走[/COLOR][/SIZE]
          [/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                              河北饶阳中学   王杰英   053900  15030822810
          [/ALIGN][ALIGN=left]     通读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深深为徐老师对伟伟的付出而感动,一次次原谅他的过失,不断地纠正着他出现的各种问题,直到他即将升入初中,每每想起,依然寝食难安……然而,综观整个案例,不难发现,徐老师一直是在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最初伟伟不认亲妈,徐老师和其家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做通过了孩子的工作;其次“伟伟打碎了教室前门上的玻璃”,徐老师了解了情况,没有发火,决定按规定处理,并告之家长来装玻璃;紧接着伟伟就砸坏了黑板,徐老师此时再也按耐不住,火往上涌,大声训斥了孩子;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徐老师的风衣上被甩一串蓝墨水,我仿佛看到那一串刺眼的蓝墨水背后隐藏着的孩子报复后的快感;刚刚按下了葫芦,马上又起了瓢,巷道的墙壁上出现针对徐老师的污言秽语,所有这一切,看得出徐老师置身孩子所制造的怪圈中,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已经精疲力竭,最后,徐老师发出来自心底的郁闷:“我,哪儿做错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声沉重的呐喊令人深思,引人探究。
               是啊,我们到底哪儿做错了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徐老师拨开心灵迷雾,不让孩子牵着鼻子走呢?
              [B]首先,要摆正心态,要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适时给予孩子家庭般的温暖。[/B]父母离异,家庭破碎,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由父母制造的现实面前,极容易封闭自己的心灵,他的行为也会因此出现异常,因此,出现以上这些行为实属正常。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正视他出现的各种行为,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否则,对他出现的问题稍微处理不好,这样敏感的孩子必然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但把他放在座位首排,安排“百毒不侵”的同桌,并没有真正给予孩子关爱。有些孩子,尤其是行为纪律差、学习也不好的孩子,你把它安排在座首,他反而不自在,认为老师在故意和他作对。如我们班里有些学生就是这样,一到排桌,干脆就对你明说:老师让我到后面角落吧,求您了!问他为什么?他就说:你把我放前面那不是讽刺我吗?我什么都不会,到时老师提问我,我答不上来,那多难受,在前面困了都不敢打盹,离老师太近心里紧张,不舒服。瞧,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把他放前面,对他来讲只是在受罪。另外,给他安排了“百毒不侵”的同桌,岂不是将他封闭起来了,他本身问题挺多,可是那女孩根本不理会他,对他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同桌还不等于将他孤立了起来?孩子依然没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如父如母的关爱。他又怎么会对老师有尊敬和爱戴之情呢?
             [B] 其次,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整合家长资源,共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B]伟伟由不认亲妈,到经过老师们努力后,不但认了,并且有时小住,这应该是孩子一个很大的转变啊!试想孩子由对父母的极度失望,极度不信任,极度封闭自己,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最终承认了自己的母亲,说明孩子还是很懂事的,从中也体现出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之爱,他能走出这一步,应该说很了不起!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一定会在班内高度赞扬他,抓住他一丝一毫的闪光点来转化他,激发他冰冷的内心燃起希望之火。另外,利用他的父母亲共同做好孩子的工作。如邀请母亲经常来看望孩子,用母爱滋润孩子失落的心灵;在他打碎玻璃后,让他自己打电话给他的父亲,自己的过错由他自己来承担。对于家长,要提前进行沟通,明确告之错误由他自己承担,给他教训,由家长帮助他共同来完成这件事,但家长切忌不要对孩子进行打骂,不能造成老师在给他“学舌”这样的错觉,要让他真正认识到错误,以后改正。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心里的误区,让他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要孤军奋战。
               [B]第三,善于转换方式,逆向思维,用宽容化解孩子的报复心理。[/B]当伟伟用那一连串蓝色的墨水实现了自己的报复心理后,作为老师,根据前面他的表现,必须要转换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做得不当之处。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纸老虎,外强中干,内心很脆弱,可是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他就会如刺猬般本能地竖起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件事,我可以有三种方案:一是,当孩子对我说:“为了报复!”“因为我砸坏了玻璃和黑板的事。你吵(批评)‘我,还吵我爸爸!我爸爸回家还打了我一顿。”我会马上真诚向孩子道歉,真诚向他说:对不起!是老师做得不好,考虑不周全,老师一时着急,没有多想,让你受委屈了,还请你原谅老师,好不好?我想,孩子听到这样的语言,哪能不感动,内心哪能不受震动?我想,一旦孩子内心被老师的真诚感动,内心的不满和怨恨马上会烟消云散,又怎么会有后面更加过激的行为呢?二是,或者我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把这件事当做没有发生一样,悄悄淡化,用宽容抚平孩子内心的怨恨;三是,或者说我可以在课堂上说,不知哪位同学写作业时,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身上,我想他肯定不是故意的,因为老师是这么喜欢你们。无论是谁都不要害怕,老师原谅你,希望以后注意,不要把墨水洒到别人身上哦。相信这样的做法会比通过旁证逼孩子承认的方式效果要好。
               [B]第四,善于赏识孩子,用赏识教育成就孩子美好的人生。[/B]文中最后,徐老师开始关注孩子,并采取了一些补救的措施,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信任他,在家长面前表扬他,让他感到来自老师、家庭、集体的温暖,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终没能走入孩子的心灵。我们常说,不要吝啬你手中的表扬,如果一开始徐老师就拿起赏识这个“法宝“,说不定早已经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人常说:数其十过,不如褒其一句。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被肯定被承认被尊重和赏识的愿望。赏识是一种神奇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巨大性,能让枯木发芽,能让冰河解冻,能让忧郁扫去,能让笑颜绽放!赏识的奥秘在于点燃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促进生命力量的觉醒,把外在的激励内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并把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
               [B]反思总结[/B]:有人曾说,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这话一点不假。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孩子出现各种问题都是很正常的,这样我们才能处变不惊;其次,我们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整合家长资源,共同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第三,要运用教育智慧,善于转换方式,逆向思维,用宽容化解孩子的报复心理;第四,善于赏识孩子,用赏识教育成就孩子美好的人生,用赏识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切不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充当灭火员,被孩子牵着鼻子团团转,让气愤和暴燥充斥我们的心胸,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要运用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化解孩子的问题,把矛盾消于无形,让师生能和谐相处,留下美丽佳话。

          [/ALIGN]
          [ 此贴最后由在水伊人在2010-4-24 18:01:47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博客: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616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ywjy向生命施爱,播种幸福的种子
          邮箱:rywjy@sina.com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
            • 经验26211
            • 文章17
            • 注册2006-08-13
            让花儿静静地开


            你到底在想什么?这是对孩子最为真切的追问,也是一种无奈地呼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这样的深思之中,时代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方法却一直停留在从前。这是一个孩子个性张扬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孩子无法捉摸的时代,从平凡与简单走来的教师们,都以为现代的孩子也像他们从前那样单纯,这很显然是一个误区,太多的社会现实早已教会了他们,快速变化的时代也让孩子变得让人陌生,让我们再也无法找到从前的那份纯真与简单。我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但有一点却值得我们肯定,那就是我们必须适应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适应这些变化着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对他们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强迫。

            我们经常走向这样一个误区,发现问题时急着解决,以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最后变得无法收拾。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化思考的结果,考虑问题过于简单,以为处理越早越容易。实际上,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着它必然的一面,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是这样的小,甚至是毫不起眼,但这些问题有着它深层的含义,很多时候都值得我们反思与深刻挖掘。徐老师的做法很显然是急了一些,出现一个问题想到的是马上解决,甚至强加给学生,仿佛这样就能把问题立刻解决。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孩子根本就无法接受,甚至委曲求全,达成老师解决问题的心愿,反而带来了更不好的结果。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睿智一点,如果不是特别必要,诸如会马上爆发一场战斗、引发连锁反应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那些孩子们有意无意犯下的小错误,教师都不需要急着解决,不可只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倒不如多停留一下匆匆的脚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等待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往往这样的做法要好得多。静静等待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静静等待孩子改正自己的失误,这样,远比教师直接帮助他们来得更为轻松些。静静等待孩子的成长,远比拔苗助长式的强行教育要有意义得多。而这,考验的是教师的耐心,考验的是教师对于孩子的了解程度,也唯有那些有耐心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够迎来一片花开灼灼的盛景。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真正深刻地了解孩子,过份相信简单粗暴地教育方法,往往认为这样的方法最有效,但遗憾的是,往往这样解决问题之后,表面是平静下来了,但内在的暗流却从未停止过,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学生在一段时候变化得格外厉害,让人大失所望。王老师采取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效果,很多时候她都想过放弃,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下来,但由过去的每一次出现问题都会及时解决,变成了隔一段时间再解决,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少。直至毕业后给教师的一封信,王老师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原来学生在考验老师是否像自己所承诺的那样对任何一个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王老师很庆幸自己通过了学生的考验,但她的反思更让人深思:其实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往往是等他们自己走出这种困境。确实,在生命漫长的路途中,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们短暂的出错呢?面对出错的孩子,一味地刨根挖底有意义吗?一味想知道孩子们心里想什么有意思吗?既然他们不愿说,就一定有不说的理由,尽快地翻过这不愉快的一页,让更美丽的时光成就他们更新的希望。与其想弄明白孩子们心里的想法,倒不如告诉他们怎样的想法才更好,怎样的做法更正确。我想,这样的做法也许才更有意义。

            教育有时候就像种花,为每个孩子心底都埋下一颗善良美丽的种子,黑黑的种子黑黑的泥,只要勤浇水勤施肥,一旦有合适的温度,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关键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静静等待花儿的开放。如果每天每时都翻开泥土看看种子到底在做什么,这样的种子永远也没有开放的机会。对待孩子们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要急着指正他们,让他们静静地长大,很多时候,他们都会明白其中的对错,他们也都会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静静等待花开的那一刻,也许在那一瞬间,我们才会遗忘自己曾经流下的汗水与泪水,但在这灿烂的季节里,这一点牺牲往往是徝得的。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  陈涛
            http://xuefeiwuhen.blog.163.com/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37
              • 经验9196
              • 文章453
              • 注册2008-12-01
              “别把别人酿的苦酒让老师来承担,老师也不能改变一切需要改变的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乏优秀教师,他们细致、耐心、不去伤及学生的心灵,他们关爱学生,体谅他的一次次失误与不懂事,向他们传输做人的道理,但学生真的领情了吗?真的醒悟了吗?”烈火中永生老师的这段话真的喊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别忘了,老师是人而不是神!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7
                • 经验1069
                • 文章25
                • 注册2010-05-28
                  在这篇案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处理问题和徐老师一样,没有到问.还有是很多时候我处理问题也是没有顾及学生的尊严.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个学生,成绩也很不错,不爱说话,但时间久了开始闹起来,主要是和他一起玩的学生都是很调皮的,渐渐的他也老犯错误,我是比较勤的去班级,学生有错误我就知道,然后就把学生叫过来询问,有时是说说,有时也会罚一下,迟到了就在教室门口做上下尊.但结果还是有学生犯错误,这个学生好象也没有好起来.英语老师说是我自己搞成这样的,一有事情就把学生叫过来说,他们就会很反感.,弄皮了就更把老师的说教当回事.我也感觉到他对我的反感.记的那个晚上的晚自习,我听到教室一阵哄叫,原来有个矿泉水瓶子从空中砸到一个女生身上,教室乱成一团,当时我就很生气,"到底是哪个学生这么没素质,乱仍瓶子".教师里很安静,没有人承认.我那时就想把这个学生给抓出来.于是我让晚自习的学生都把头抬起来,眼睛看着我,我很严肃的盯着每个学生,但我没底是哪个学生,于是我又很严厉的说到:敢做敢当.做了就站起来.不要躲避.今天不查出来,大家都不要回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就没有人承认.我就把班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叫出来,问他门是谁,但学生都说没看到.我又走进教室故意说:我已经知道是谁了,有同学都已经说了,但我希望你自己站起来,我希望我的学生诚实.我在等你承认.可是等了好久就没人站出来,我又从教室叫出几和学生,教室里很乱,我听到教室里学生在说,站起来了啊,谁做的,我们还要回家呢,我让学生在教室里讨论,希望会有结果,希望那个学生在同学的劝说下会站起来.我觉得时机快成熟了,我走进教室那句话又重复了一遍,但结果还是没人站出来.幸好有个学生暗暗和我说是赵茂鑫.于是我让他同桌出来,让他同桌帮我传话,要勇敢点,老师在等他.可是根本没有用,我第二次再让他同桌传话,但还是没用,我真的火了,在教室说我知道是谁了,但我就等着他自己站出来,你不展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在这里陪你...当我第三次让他同桌传话时终于站出来了.这时时已经 是放学回家了,我让其他同学都回去,就留下 他做思想工作,让他写了检讨,最后好呢迟了,弄的我自己也很累.那时觉得自己成功了,把事情解决了.但现在反思,根本没有做好.学生对我是有怨气的.
                  假如再发生这样的事:我想 一定要保全学生面子,并不是当场要让学生承认,只要能教育学生就好.其实可以轻描淡写的在班级说到:不知道那个学生这样的好脚力,把瓶子提到天花板.(先表扬下他的厉害).再者说到要注意方式,还场合,上课时候是不能这样的.提到其他同学身上,会失去一个好朋友...最后由衷的说到我相信这个同学也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等下课了抽个时间亲自去象女生道歉.(也许他本人不会去道歉)这时候我可以暗地里调查,给他一点时间,第二天或第三天再叫过老谈心.也许这样会效果好点.
                   现在我感到这个学生对我有敌意,我已经采取用爱来感化了,发现效果会有点.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
                  • 经验296
                  • 文章14
                  • 注册2010-09-03
                  比较同意烈火中永生与jufeng0518 的观点,老师承受了很多不应该是他们承受的东西!用爱心去感化与教育学生,特别是wt学生,是要比较长的时间的,老师也有这个耐心,但是领导、家长与社会有这个耐心吗?他们给了老师时间吗?只要学生屡犯,老师就会有名方面的压力,得不到理解,老师的心态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毕竟老师很多地方也与常人一样,不是神。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哈,可能有点牢骚吧!汗!
                  虽然当了十多年班主任,但总有到处灭火,力不从心,疲于奔命的感觉,想来学习一下大家的先进理念。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0
                    • 文章5
                    • 注册2010-11-16

                    Wedding day is definitely a big occasion and the most special one.How we choose the right hem lenth for our dresses?
                    [url=http://www.weddingdressale.org/faq.html]prom dresses[/url]
                    Hem Length is just one a the decisions you will need to make as you make your wedding dress selection! prom dresses The hem length is the length from the waist to the hem line in front - trains are not included! Now, you are thinking, how many can here be? Floor length and.... what else is there! Well, it may surprise you to know that there are actually 6 common wedding dress hem lengths!
                    [url=http://www.weddingdressesite.com/faq.html]wedding dresses[/url]
                    Floor,wedding dresses Tea ,Intermission,Handkerchief Hem,Street ,Mini.
                    Of course, floor length is still the most common and easiest to find. Tea length gowns are becoming much easier to find with most designers offering a few styles at tea length.
                    [url=http://www.uweddinggowns.com]wedding gowns[/url]
                    Minis are also available,wedding gowns  though most will have the overskirt option.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a Intermission, handkerchief, street or plain mini, you may need to look in non-traditional locations like a dress boutique or in the prom gown section, but this will also be much more affordable!
                    [url=http://www.uweddingdress.com]wedding dresses[/url]
                    A Tea Length White Prom Gown will often have a much lower price then a wedding salon would charge as well!wedding dresses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