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NE-HEIGHT=20pt][SIZE=4][FACE=宋体]----[/SIZE][FACE=宋体]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43[/FACE]、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摘录感悟[FACE=宋体][SIZE=12pt][/FACE][/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B][FACE=宋体][SIZE=4]摘录:[/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4][FACE=宋体][SIZE=12pt]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SIZE][/FACE]分数)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4][FACE=宋体][SIZE=12pt]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SIZE][/FACE]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0pt][SIZE=4][B][FACE=宋体][SIZE=12pt]感悟:[/SIZE][/FACE][/B][FACE=宋体][SIZE=12pt]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除了后天的努力之外,还有许多先天因素的影响。魏书生老师也提出每节课要分层设立学习目标,分层留作业,这也是强调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家长和老师要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要引导孩子通过后天能动地努力去克服先天的一些不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要经常要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应该是:“你现在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如果再努力一点的话,就会更好的。”让孩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他们学会自己和自己比。还记得这一句话:“[COLOR=black][URL=http://www.baidu.com/link?url=jHkJGJqjJ4zBBpC8yDF8xDh8vibiB6NrHGZBcokQ2t3625R6XW-baMkjQHepoTrZZY7R0V3txZUrNpG][COLOR=black]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FACE][/SIZE][/SIZE][COLOR=black]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COLOR][/URL][/COLOR][COLOR=black]。[/COLOR]”我们不要紧紧盯着孩子的分数不放,要多一把尺子去量孩子,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孩子别的方面的优势,即便一点点闪光点,也要及时捕捉到,加以表扬,以此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要让他的小成功促使其取得学习上的更大的进步。[/COLOR][/LINE-HEIGH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