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94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把家长请进来,让老师走出去,以孩子为中心,找出共同点,教育将会简单很多。[/QUOTE]
    [/P][P]欢迎老朋友!新年快乐![/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SIZE][P] [SIZE=3]作者:王紫研  来源:人民日报[/SIZE][/P][P][SIZE=4]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SIZE][/P][P][SIZE=4]  无独有偶,还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还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这回下面活跃起来,大部分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忽然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SIZE][/P][P][SIZE=4]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动”上,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孩子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师长不再言听计从、全盘接受,这也许并非坏事。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新世代,他们对信息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新知的接受,常常令父辈自叹不如。但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体认,却也令长辈唏嘘不已。是孩子的感情之弦“松”了吗?[/SIZE][/P][P][SIZE=4]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网络购物、外卖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勃兴,让生活简便到只需动动手指,家长用辛苦包裹“爱心便当”反而显得不合时宜;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这些生活境况之改变,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苦味”感同身受的体验;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也让孩子们难以感受曾经的分别所承载的牵挂与不舍。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SIZE][/P][P][SIZE=4]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在匆忙的脚步中,人们很难发现身边正在上演的动人场景;在现实的压力下,也越来越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细细品味正在经历的深情。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自然难以传导给孩子对情感丰富而微妙的体验。更何况,还有一些家长将亲情关系简化成金钱与商品的直接交换,放松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观照与引导,如此,又怎能奢望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情感触角呢?[/SIZE][/P][P][SIZE=4]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积极培养孩子观察生活、体悟情感、感恩分享的意识。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应是人情的冷漠,物质的富足激发的不应是感情的贫瘠。不让爱的“背影”踽踽独行,就需要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击破心中的“壁垒”,找寻失去的感动。[/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教师“在线授课”正当与否界线何在[/SIZE][P][SIZE=3]2017年02月03日  作者: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SIZE][/P][P][SIZE=4]日前,有报道称江苏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因为在线授课收费而被举报为“有偿补课”,而后辞职。[/SIZE][/P][P][SIZE=4]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听课——免了奔波,随时可以回放,收费相对低廉。[/SIZE][/P][P][SIZE=4]  在线教育作为新兴事物,满足了一些人群的部分需求。五年级孩子的母亲李怡的手机里就存着各式各样的网课,有长期,有短期的,有她听的,也有给孩子听的。作为家长,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孩子寻求好的课程。她在网上给孩子报了一年的阅读课,收费2000元左右,这个费用要比线下的教育机构低不少。关键的是,这个课程学校没有,也不同于一般机构的应试培训。“就希望培养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知道如何思考。课程介绍说老师也很不错”。[/SIZE][/P][P][SIZE=4]  最近,李怡从新闻报道中得知那位老师因为在线授课而被举报为“有偿补课”因而辞职。“这也许是个不错的结果,这样更多的学生会受益,而不单单是她所在学校的学生”。[/SIZE][/P][P][SIZE=4]  [B]“在线授课”收费是否违规[/B][/SIZE][/P][P][SIZE=4]  那么,网上授课收费是否就是“有偿补课”呢?[/SIZE][/P][P][SIZE=4]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虽然教育部门禁止教师有偿补课,但这只是行政规定,并无法律依据。我国《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没有规定教师不得用自己的双休日、节假日时间去兼职挣钱,教育部门禁止教师补课的理由,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SIZE][/P][P][SIZE=4]  熊丙奇说,一些发达国家也是禁止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教师兼职的,但他们靠的不是行政规定,而是基本的制度。在日本、韩国、美国,有一项基本的制度——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如果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在保障教师待遇的同时,也就可依法明确国家教育公务员不得兼职。教师根据这一制度,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在公办学校任教,要么做独立教师,或到培训机构任职。[/SIZE][/P][P][SIZE=4]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陈如平告诉记者,中小学公办教师是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而《公务员法》所称的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中小学公办教师属于这一范围。[/SIZE][/P][P][SIZE=4]  记者联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这种新出现的事物,正在调研之中。[/SIZE][/P][P][SIZE=4]  [B]“在线授课”能否获得收入[/B][/SIZE][/P][P][SIZE=4]  “对于教师‘在线授课’所获收入,从‘情’的角度,可以理解,因为老师收入普遍不高,利用工作时间之外的劳动付出取得收入无可厚非;从‘理’的角度,则不行;从‘规’的角度,教育部、教育厅已出台规定,不允许教师这样做;从‘法’的角度,现有法律没有明确条文或司法解释。”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表示。[/SIZE][/P][P][SIZE=4]  教师“在线授课”能否获得收入?[/SIZE][/P][P][SIZE=4]  对此罗志敏表示,目前,虽然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或司法解释,但却可从教师任职机构的性质及其具有的身份来找依据。如果该教师是在公办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那么,他的工作机构就属于公益Ⅰ类机构,他的身份相应就是从事纯社会公益的人员。这就意味着,这类学校的教师的劳动付出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约定性补偿(即便这一补偿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他每天的24小时都不能利用其专业或职业取得任何除教育主管机构规定之外的任何额外收入。对于非营利类民办学校,由于该类学校已得到国家公共财政的补贴,所以其教师也不能通过“在线授课”等形式再获得收入。对于营利类民办学校、公办高校这种公益Ⅱ类的机构,其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现有规定在工作时间之外兼职并取得收入。若教师从事“在线授课”,其收入所占比例及数额多少取决于其与授课平台的约定或协议,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及数额多少应遵守税务部门的规定。[/SIZE][/P][P][SIZE=4] [B] “在线授课”困扰之源[/B][/SIZE][/P][P][SIZE=4]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到如何看待在线教育发展的问题。[/SIZE][/P][P][SIZE=4]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对于新情况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肯定。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们需要尽责、尽力、尽心放在学生培养上,这也是没有止境的工作。我们反对的有偿家教是一些教师不认真教课,在学校的课堂上留一手,让学生到教师家中补课,但如果“在线教师”在网上的课程是公开的、开放的,是人人可以共享的,就需要很好地研究,区别看待。在线教育的发展、专门网师的出现是发展所向,不可避免,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认。[/SIZE][/P][P][SIZE=4]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方面,在线教育需要很多优秀老师参与,内容品质提升了,在线教育发展了,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本身需要在线渠道传播优质教育内容,而现有学校管理体制,评价体制则是在阻碍在线教育发展。因此,需要改变观念,鼓励优秀教师利用在线方式把资源推出去,而不是用简单用道德判断解决问题,应当站在整个教育发展角度考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出发,划清有偿补课的界线,改变管理体制、评价机制。[/SIZE][/P][P][SIZE=4]  熊丙奇建议,政府部门推进在线教育发展,丰富在线教育资源,可把开设网络课程作为教师的一项职责,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发网课,让更多学生分享网络教育资源。[/SIZE][/P][P][SIZE=4]  “对于在线授课,目前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包括广大教师在内的公众的疑惑和困扰,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把‘在线授课’与‘在线授课收入’,‘公益性组织’和‘营利性组织’混同起来了。”罗志敏表示,“在校授课”从其反馈的效果来看,很值得提倡,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要保障它的规范运行,就需要工商、税务、教育等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本报记者 靳晓燕)[/SIZE][/P][P][SIZE=4]
        [/SIZE] [/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  作者:王紫研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QUOTE]
          情感体验的稀疏让孩子变得冰冷,注意体验很多时候是体验主体的主观感觉,不是说把孩子放入了那样一个环境,他就会理所当然的感动了,而是当孩子心中的那个弦被碰了一下,产生了惊天动地的震动,孩子才意识到感动的。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5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opp]发表的内容:[/B]

            教师“在线授课”正当与否界线何在 2017年02月03日  作者: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有报道称江苏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因为在线授课收费而被举报为“有偿补课”,而后辞职。   现实中,越来越...[/QUOTE]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网络授课把一个教师的课堂给整成了虚幻的空间,让师风师德和教育挣钱成功的连了姻,教师的时间少了,精力也被分散了,让处在课堂的孩子情何以堪,让那些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情何以堪。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5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7
              • 积分8657
              • 经验562283
              • 文章8551
              • 注册2012-12-05
              [SIZE=4]类似消息,对与错都存在激烈的争论[/SIZE][P][SIZE=4]额外劳动,额外收获[/SIZE][/P][P][SIZE=4]教师帮助,理所应当[/SIZE][/P][P][SIZE=4]个人感觉:高中教师额外收获可理解,毕竟不是义务教育[/SIZE][/P][P][SIZE=4]初中阶段还是多些义务好[/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5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从管理压岁钱开始培养财经素养[/B][/SIZE][/P][P][SIZE=3]——中国孩子的压岁钱调查报告[/SIZE][/P][P][SIZE=3]作者:李若曦 叶云波 张雪进 马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IMG]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702/P020170219296085137741.jpg[/IMG][/ALIGN][/P][P][ALIGN=center][SIZE=4]过年期间,郑州一女孩展示收到的压岁钱红包。CFP供图[/SIZE][/ALIGN][/P][P][SIZE=4]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压岁钱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桶金”。为了让孩子不仅从压岁钱中感受长辈的关爱,更在合理掌握与把控压岁钱的过程中,培养驾驭金钱的智慧,继而获取人生的目标与生活的幸福感,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于2017年1月19日至2月4日启动了《中国孩子的压岁钱调查(2017)》。该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中国家长对压岁钱的管理方式和态度,分析其缺失和不足。如何管理压岁钱关系到孩子财经素养的培养。[/SIZE][/P][P][B][SIZE=4]    有两成家长不给孩子压岁钱[/SIZE][/B][/P][P][SIZE=4]参与本次调查的有效数据为266人,涵盖29个省市自治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中,82%是孩子母亲,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家长占近五成比例,20%的家长拥有专科学历,分别有15%左右的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和研究生学历。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给孩子发压岁钱的平均数是392.25元,有20%的父母表示不会给孩子发压岁钱。[/SIZE][/P][P][SIZE=4]在不给孩子发压岁钱的那部分父母中,30%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孩子太小,觉得没有必要。还有一些理由是:“发了礼物而不给压岁钱”;“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发了,那父母就不发了”;“担心发了压岁钱,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SIZE][/P][P][SIZE=4]在压岁钱的用途上,60.9%的家长选择“作为孩子的学习费用”,为家长首选,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可能都用来交学费、买书等。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储蓄”和“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同时,调查也显示家长的工资水平不同,对压岁钱的支配方式可能也会有所变化。将压岁钱的具体支配方式与家长的工资水平做的交叉分析结果如下:[/SIZE][/P][P][SIZE=4]工资水平在3000元以下和3001-5000元之间的家长选择最多的压岁钱具体用途依次是:“作为孩子的学习费用”;“储蓄”;“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SIZE][/P][P][SIZE=4]工资水平在5001-8000元的家长选择最多的支配方式是“储蓄”,而“作为孩子的学习费用”则排在第二位。[/SIZE][/P][P][SIZE=4]工资水平处于8001-12000元的家长,虽然“作为孩子的学习费用”仍是他们的首选,但是他们对“投资理财”的重视明显高于前三个工资水平的家长。[/SIZE][/P][P][SIZE=4]对于工资待遇高于12000元的家长,“投资理财”和“作为孩子学习费用”并列成为他们的首选。[/SIZE][/P][P][SIZE=4]压岁钱的支配方式,会因家长的工资水平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工资水平对于其他变量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压岁钱总额,故工资水平是否会直接影响支配方式,有待进一步调研。[/SIZE][/P][P][B][SIZE=4]    家长和孩子更关心压岁钱如何管理[/SIZE][/B][/P][P][SIZE=4]相比拿了多少压岁钱,家长和孩子更关心的是:收到的压岁钱如何处理?许多家长认可“压岁钱应该属于孩子”这个观点,可又怕孩子把钱乱花在打游戏、上网吧、买玩具、零食或者其他更糟糕的事情上。[/SIZE][/P][P][SIZE=4]压岁钱谁来管?本次调查发现,九成父母不会完全放手孩子自己管理压岁钱,他们会参与管理压岁钱,包括完全由父母保管或父母与孩子共同管理,只有7.52%的父母会将压岁钱交由孩子自己管理。[/SIZE][/P][P][SIZE=4]将孩子的年龄段和压岁钱的最终流向做交叉分析发现,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会放权让孩子自己管理,“完全由孩子自己管理”的比例明显上升,“全部由父母保管”的比例也明显下降。但是,对于18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和孩子共同管理的比例并没有明显减少。可见即使孩子已经成年,家长在压岁钱管理上还是会有所介入。[/SIZE][/P][P][SIZE=4]孩子自己管理的压岁钱,九成家长认为他们“都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年龄越大,将压岁钱花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的比例越小。虽然“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比例一直保持80%以上,但是从7-12岁年龄段开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将压岁钱花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的比例明显减小,花在学习上的比例明显上升。18岁及以上的孩子,30%的家长认为“作为旅游经费”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支出方向,这与18岁以下不到10%的比例相差较大。[/SIZE][/P][P][SIZE=4]有11%的家长“心口不一”。将样本信息按照“全部由父母保管”与“父母和孩子共同管理”两个选项进行筛选,对比“孩子年龄”和“家长认为孩子何时可以独立支配压岁钱”两道题目,发现有11%的家长,虽然孩子明显超过他们认为可以独立支配压岁钱的年龄,但是他们并未将压岁钱交由孩子管理,而是由家长管理,或家长与孩子共同管理。可见,虽然他们希望放权让孩子自己管理,但是实际行动上并未做到。[/SIZE][/P][P][SIZE=4]无论是孩子独自管理还是家长管理,“买喜欢的东西”“作为学习费用”“储蓄”三个选项都排在了前三位。[/SIZE][/P][P][SIZE=4]八成父母不会悄无声息地使用孩子的压岁钱。他们或会与孩子商量,或会告知孩子钱的具体用途。从这个方面来看,家长们相对尊重孩子对压岁钱的知情权。[/SIZE][/P][P][SIZE=4]当将家长支配压岁钱时的态度与压岁钱的具体支配方式做交叉分析时,发现在征求孩子意见基础上使用压岁钱的家长,“作为学习费用”“储蓄”“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三个选项所占比例差距较小,他们会将钱花得更为分散,而不是一味将其作为孩子的学习费用。[/SIZE][/P][P][SIZE=4]九成家长认为压岁钱的使用需要记账,记账人部分是自己,部分是孩子。八成家长希望孩子或参与记账或自己记账。[/SIZE][/P][P][SIZE=4]越来越多中国家长重视对孩子财经素养的培养,但是实际行动中干预较多,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尚且不明晰。[/SIZE][/P][P][B][SIZE=4]    打理压岁钱涉及财经素养[/SIZE][/B][/P][P][SIZE=4]压岁钱到底该怎么管理?给孩子还是归家长?交学费还是做投资?不同的家庭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压岁钱的支配,不只是钱的事,更是培养孩子财经素养的开端。[/SIZE][/P][P][SIZE=4]财经素养是什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PISA测试中如此定义:关于财经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与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活动中做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益、参与经济生活。[/SIZE][/P][P][SIZE=4]简单地说,财经素养就是关于花钱、赚钱、存钱的思维、知识、技能,更是对自己有形财产如金钱和无形财产如时间的管理能力。小到如何处理零花钱压岁钱,大到买车买房,管理自己的收入与时间精力,都是财经素养的内容。财经素养是一项必备生活技能,孩子今天学会安排100元或者1000元压岁钱,明天他有了1万元、1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才能游刃有余地管理。[/SIZE][/P][P][SIZE=4]中国家庭重视教育有口皆碑,但财经素养教育几乎不在“教育”之列。“学习好了找份好工作、挣份安稳的工资,有闲钱了理理财”,成为多数家长对孩子财经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SIZE][/P][P][SIZE=4]财经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关于幸福的教育。金钱与财富会伴随孩子未来的每一天每一刻,帮助孩子从小学习健康积极地看待金钱,正确、智慧地运用金钱,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SIZE][/P][P][SIZE=4]所以,与其把压岁钱像洪水一样筑坝圈起,不去动它,不如研究一下朝哪个方向疏导,更能减少它的破坏性力量,而使它成为滋养孩子身心的爱之养分。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犯错误,但是,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成长。毕竟10岁的时候在几十元钱的问题上犯错,总比他成年以后在几千几万元钱上犯错代价要小得多。[/SIZE][/P][P][SIZE=4]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花别人的钱就不知道心疼”,孩子们也是如此。教会孩子打理自己的压岁钱,是为了让孩子不仅从压岁钱中感受长辈的关爱,更在合理掌握与把控压岁钱的过程中,培养驾驭金钱的智慧,继而获取人生的目标与生活的幸福感(作者:李若曦,叶云波,张雪进,马啸;单位: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压岁钱还是要和教育联系在一起啊,把好事办好!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5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遏制校园欺凌,如何见实效[/B][/SIZE][/P][P][SIZE=3]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7-03-05[/SIZE][/P][P][ALIGN=center][IMG]http://www.jyb.cn/zgjyb/201703/P020170305308691609115.jpg[/IMG][/ALIGN][/P][P][ALIGN=center][SIZE=4]王铎 绘[/SIZE][/ALIGN][/P][P][B][SIZE=4] 两会1+1 关键词:校园欺凌[/SIZE][/B][/P][P][SIZE=4]  [FACE=黑体]开栏的话:[/SIZE][/FACE][/P][P][FACE=黑体][SIZE=4]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评论版新开设“两会1+1”栏目。以某位或几位代表委员的建议为引子,这是第一个“1”;邀请会外的教育工作者、各领域专家作出回应,这是第二个“1”。双方针对教育热点亮出高见,搭建两会内外互动的平台。[/SIZE][/FACE][/P][P][FACE=黑体][SIZE=4]  首期“两会1+1”,我们聚焦校园欺凌。两会开幕后,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校园欺凌,呼吁从源头预防和治理,用法律手段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这一建议的可行性、必要性何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又该承担何种责任?[/SIZE][/FACE][/P][P][B][SIZE=4]  方青(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SIZE][/B][/P][P][ALIGN=center][B][SIZE=4]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SIZE][/B][/ALIGN][/P][P][SIZE=4]防范校园欺凌,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学校教学秩序,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以前,我们对校园欺凌缺乏清晰认识,觉得是同学之间的打闹、玩笑,而对校园欺凌事件处理不当,对学生、家长、学校造成多重伤害。在我看来,防范校园欺凌应从社区、家庭、校园周边环境、校园人员等角度依法管理。从现实来看,迫切需要一部校园安全法出台,制订校园、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责任清单,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SIZE][/P][P][SIZE=4]不仅是校园欺凌,毒跑道、毒校服、宿舍安全等问题反复出现,几乎成了顽疾,也迫切需要一部校园安全法的出台。[/SIZE][/P][P][SIZE=4]站在预防角度,防治校园欺凌还要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也听他们说起,对高仿真环境中的枪战、暴力游戏非常感兴趣,因为“玩起来很解气,会有斩妖除魔的英雄感觉”。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实施暴力后不感到害怕?是不是在游戏里看惯了血腥场面,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黄色、枪杀、暴力类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让他们分不太清楚游戏和现实的区别?[/SIZE][/P][P][SIZE=4]其实,不仅是网络游戏,我国的影视作品也一直没有实行分级制度。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年幼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他们从小看惯了血腥、厮杀的场面,对这一切逐渐习以为常,就可能在日常行为中产生暴力倾向,从而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所以,我建议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严加管理,扎紧社会环境的篱笆,保护孩子们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SIZE][/P][P][SIZE=4]另外,还要扎起良好的家风、家规的篱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成长。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空间,其风气、风格、风尚都熏陶着孩子。好的家风家规能培养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孩子守规矩的意识、底线意识。因此,扎起良好的家风、家规的篱笆,也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方面。[/SIZE][/P][P][SIZE=4]在教育实践中,我一直践行着“爱”的教育理念,面对当前青少年成长的众多问题,仍然坚信“爱”的力量。我认为,为青少年健康、安全地成长扎紧篱笆,是我们对孩子们最好的爱。(本报记者杨三喜 采访整理)[/SIZE][/P][P][B][SIZE=4]    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SIZE][/B][/P][P][ALIGN=center][B][SIZE=4]校园安全立法须提速[/SIZE][/B][/ALIGN][/P][P][SIZE=4]要想有效遏制校园欺凌,在做好教育改革、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当前更需要完善校园安全立法,坚持“预防和治理并重,以预防为主”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惩罚”的维度完善校园安全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法律规制。[/SIZE][/P][P][SIZE=4]事先预防是治理的关键环节,校园安全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和措施,查找和弥补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因此,要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从校园欺凌的发生原因看,施暴学生往往不知欺凌行为是违法犯罪,以为只是“玩笑开大了”,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害学生也不知求助法律,选择“默默忍受”而遭受重复伤害,或者选择“以暴制暴”。而通过专题讲座,可以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自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如何避免受到校园暴力行为的侵害,以及受到侵害后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受到“二次伤害”或进入维权误区。[/SIZE][/P][P][SIZE=4]同时,学校要加强安全管理,消除隐患,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学校教师开展法治教育和校园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增强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并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如做好出入门登记、安检措施、校园监控、校园照明等。学校还要设立矛盾化解机制,及时消除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关系恶化而引发暴力。对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设立学生信息员进行情况反映,结合班主任的观察了解,及时发现,及时化解。[/SIZE][/P][P][SIZE=4]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理性应对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也是明智选择,应避免从“息事宁人”的角度出发,使学校陷于被动。同时,依法及时介入可以控制事态,使其不向严重化方向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及时沟通,学校要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对严重的欺凌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SIZE][/P][P][SIZE=4]及时的教育惩戒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对此,校园安全立法要赋予学校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一定的处置权限。在校园安全立法中,应当关注教师惩戒权的问题,赋予学校对学生暴力行为的制裁权限,从而落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功能。及时惩戒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也有助于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扩大化、公开化。当下的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惩戒的规定并不明确,因而相关部门还要加快立法立规,在明确赋予学校和教师惩戒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暴力行为的制裁权限和应对方法。[/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学会与人共处比学习成绩更重要[/B][/SIZE][/P][P][SIZE=3] 赵石屏     摘自——中国教育报电子版[/SIZE][/P][P][SIZE=4]人类是群居生物,结成社会抱团生存,共处是生存的核心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与人共处能力划定为21世纪生存的核心素质和能力之一,强调除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做人,还要学会共处。与同龄伙伴一起长大,是孩子学习共处之道的宝贵条件。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在与人共处中学习与人共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SIZE][/P][P][SIZE=4]    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FACE=黑体]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SIZE]),这些功能对孩子长大成人极为重要,而且是家长、教师无法替代的。[/FACE][/P][P][SIZE=4]    孩子如果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偏离同伴群体,人格发展、社会事业及人生幸福都要为此付出极大代价。家长要明白与人共处不是小事情,甚至可能比学习成绩还要重要。[/SIZE][/P][P][SIZE=4] [B]   教给孩子与人共处的规则[/B][/SIZE][/P][P][SIZE=4]    与人共处的规则不止一个,但核心规则是“公正”“平等”。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文化主张“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俗话说“要公平,颠倒行”,换位思考,公正平等。这个规则说起来简单,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往往是得到多、付出少,尤其被家长溺爱的孩子,更不容易领悟到公正、平等。[/SIZE][/P][P][SIZE=4]    不少孩子在家里习惯了有求必应,到学校后发现同学并不迁就自己,于是就偷偷把自己想要又得不到的东西拿去扔了,以图报复。有的孩子尚处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状态,还没有懂得与人共处的规则。[/SIZE][/P][P][SIZE=4]    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就要得到别人同意,或与别人商量互换,才是公平的,不能强迫,不能使坏。比如有个孩子想看邻座同学的小人书,对方不肯,孩子回家伤心地哭了。他妈妈就告诉孩子要学会去商量,带自己的小人书去交换着看,结果俩孩子“与书会友”成了好朋友,有了新书就带到学校一起分享。[/SIZE][/P][P][SIZE=4]    如果这位妈妈说“谁稀罕他的小人书,不看他的,妈妈给你买,买得比他多”,就是将孩子与同伴隔离开来,就犯了原则性错误。因为孩子需要与同伴一起长大,他们在同伴共处中才能学会共处,领悟到什么是公平,隔离开来是不行的。[/SIZE][/P][P][SIZE=4]    家长要重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要善于在小矛盾中教大原则。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有相当大的差异,他们的矛盾冲突都是由具体的小事情引起的,并非价值层面、宏观层面的。我曾请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50个孩子写写与同学矛盾冲突的原因,统计结果是文具丢失54%、小物件丢失12%、不守约8%、捉弄人6%、身体碰撞14%、学习争论2%、怀疑对方恶意4%。[/SIZE][/P][P][SIZE=4]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小学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家长不可忽视,要通过处理这些小矛盾冲突给孩子讲清道理、教给方法,让孩子明白与人共处的规则,学会分享、理解,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SIZE][/P][P][SIZE=4]   [B] 疏导消极的人际情绪[/B][/SIZE][/P][P][SIZE=4]    与人共处之中产生的人际情绪,既有积极方面的热情、大度、宽容,也有消极方面的嫉妒、幸灾乐祸、敌意等。消极的人际情绪会损害人际关系,扭曲人格,给人生带来很多消极影响。[/SIZE][/P][P][SIZE=4]    家长要培养孩子与人共处时尊重、合作、分享、竞争、宽容、同情、理解、幽默、大度、开朗等好素养,还要重视疏导孩子对待同伴的消极情绪。孩子与同伴有冲突、有误会,同学之间有比较、有竞争,就可能产生自卑、嫉妒等消极情绪,家长要具体教孩子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化解,防止伤及自己或他人。尤其要重视疏导嫉妒、敌意、幸灾乐祸、记恨等消极情绪。[/SIZE][/P][P][SIZE=4]    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消极情绪,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嫉妒是不良情绪,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损害同伴友谊,严重的还会因为嫉妒而疯狂、犯罪,一定不能放任,不能超过正常度。这个“度”就是不伤害自己,不危及他人。枪杀导师的留美学生卢刚,毒害同学致死的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都是因嫉妒而疯狂的典型,他们的家长忽视教导孩子学会与人共处,代价惨痛。[/SIZE][/P][P][SIZE=4]    强烈的嫉妒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好胜。有的孩子不服输,处处跟同学较劲、比输赢,看似有上进心,但嫉妒情绪超过正常度,用极端偏激的方式非赢不可,比不过就中伤对手、让对手消失,就变成了心理扭曲。人生哪里可能处处都赢,钱氏家训教导后人“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就是深知不加控制的嫉妒情绪破坏力巨大。[/SIZE][/P][P][SIZE=4]    幸灾乐祸也是不良情绪,它让人失了气度、失了真诚。家长要教导孩子在学校各类评比活动中争取如何对待竞争对手的失败,切不可因对手的失误而高兴欢呼。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但是不能为别人的失败而高兴”。这样的教育正面、大气,能优化孩子的竞争心态,奠定孩子良好的竞争态度和品德基础。[/SIZE][/P][P][SIZE=4]    记恨就是老是记住不高兴的事情,心理学术语就是消极情绪稳定。有的孩子怨恨情绪持续时间很长,谁曾对自己不好记得很清楚,对自己好的人和事却不容易记住。家长要知道爱记仇、记恨的孩子一般有自卑倾向,很在意谁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好,教导不当就容易陷入“记恨、报复、结怨、记恨”的恶性循环中,少有快乐,倍受折磨。时间长了,心理健康会严重受损。发现这种情况,家长要积极寻求矫正。[/SIZE][/P][P][SIZE=4]  [B]  教给与人共处的具体方法[/B][/SIZE][/P][P][SIZE=4]    除了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共处的道理,家长还要教给孩子具体方法,在与同伴共处的过程中领悟尊重、谅解、沟通、合作、分享、反抗、妥协、调节、应变等处人待事的原则方法,至少要做到自我反省、委婉有诚和反思总结。[/SIZE][/P][P][SIZE=4]    孩子如果与同伴发生冲突,解决矛盾首先应先反省自己,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不做有罪推断,除非属实。比如有个男生做操时被后面的同学踢了一下,他认为这个同学是故意的,第二天就站到后面去,踢腿时故意去踢这个同学,事后还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踢我的”。他妈妈告诉他什么事情都要先弄清情况,不能想当然认为别人是故意的。即使别人是故意的,也不能以错还错。男孩听了妈妈的分析,主动向同学道歉,那个同学则说自己虽不是故意的,但踢到同学没有道歉也不对。这位妈妈教孩子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解了冲突,孩子也懂了凡事先反省自己的道理。[/SIZE][/P][P][SIZE=4]    常言道“委婉有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愿望、传递信息是一种真诚,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式,肢体语言常常比直接说出来效果要好,家长要具体教给孩子。有两个小学生同桌发生了矛盾,都憋着难受。第二天上体育课,一个摔了跤,另一赶紧上前扶他,用身体语言传递了和好、道歉的信息。有两个女孩子吵了架,互不理睬,可是第二天不约而同都拿着两个水果,试探地望着对方,之后和好如初。这两个故事中,孩子们一句话也没说,委婉的心态和做法非常可爱,可见他们的家长平时教得非常好。[/SIZE][/P][P][SIZE=4]    反思就是事后分析、思考,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在人际冲突中如果善于反思、善于领悟,孩子与人共处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别看孩子小,与同伴闹别扭之后也能够反思,有的还能总结一些浅显的道理,如“不能乱怀疑别人”“以后记住说话要算数”“凡事不要自己以为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一开始就下结论”“不要为小事太认真”“动口不动手”等,都是孩子可贵的人际反思。[/SIZE][/P][P][SIZE=4]    家长要反复叮嘱孩子,人与人相处不容易,要心正意诚,“人德于我不可忘,我德于人不可不忘”。别人对自己的好,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不可不忘记。这样的教育智慧,不仅能优化孩子的人际情绪,更能引导孩子达到做人的高境界。[/SIZE][/P][P][SIZE=4]    (作者赵石屏,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5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7
                        • 积分8657
                        • 经验562283
                        • 文章8551
                        • 注册2012-12-05
                        [SIZE=4]孩子们化解彼此矛盾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6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两会声音】马化腾:构筑青少年网络保护同心圆[/B][/SIZE][/P][P]  [SIZE=3]作者:赵秀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3-03[/SIZE][/P][P][SIZE=4]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3日讯 “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事关重大”。3月3日晚,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介绍了今年两会他针对七大热点问题提出的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建设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马化腾认为,需要互联网企业与家长、学校及相关部门共同行动,互相配合,一起构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同心圆。他建议,首先要打破政府、教育系统与互联网产业之间的藩篱,解决学校、家庭网络安全教育与互联网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同时,以平等姿态加强与未成年人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产生抵御网络侵害的“抗体”。[/SIZE][/P][P][SIZE=4]  最近一段时间,青少年巨款打赏游戏主播的新闻并不乏见,据媒体报道,家住上海的13岁女孩小苏用妈妈的手机偷偷给自己喜欢的网络主播打赏,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SIZE][/P][P][SIZE=4]  调查显示,我国19岁以下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且增速惊人。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从15岁降到了10岁。同时,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消费,具备较高的隐蔽性,家长也难以发现。在上网过程中,未成年人还易遭受网络犯罪、网络欺凌和网络不良信息侵害,其中因个人信息泄漏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呈现高发趋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赵秀红)[/SIZE][/P]
                          山间小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0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