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92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一图看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SIZE][P][SIZE=3]2017年01月06日   来源:微言教育[/SIZE][/P][SIZE=3][P][P][P][ALIGN=center][IMG=0,absmiddle]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701/W020170106664300656775.jpg[/IMG][/ALIGN][/P][P][/P][/P][/P][P]
    [/SIZE] [/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这里总有最新鲜的,最专业的,最前沿的,最教育的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2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这里总有最新鲜的,最专业的,最前沿的,最教育的[/QUOTE]
        [EM35]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2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早教要开启和奠基孩子的终身幸福[/SIZE][P][SIZE=3]2017年01月08日  作者:本报记者 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早教要开启和奠基孩子的终身幸福[/SIZE][/COLOR][/B][/ALIGN][/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访幸福早教创始人孟万金、官群[/SIZE][/COLOR][/B][/ALIGN][/P][P][ALIGN=center][SIZE=4][IMG]http://www.jyb.cn/china/gnsd/201701/W020170108332891716832.jpg[/IMG][/SIZE][/ALIGN][/P][P][SIZE=4]  [COLOR=#0000ff]日前,河北省昌黎县第六小学琢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户外快乐地游戏。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SIZE][/COLOR][/P][P][SIZE=4]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们更加关注早教。日前,以“开启和奠基孩子的终身幸福”为主题的中韩幸福早教论坛在成都举办,提出了“幸福早教”的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早教才是好的?孩子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早教”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中韩幸福早教论坛中方首席专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孟万金和幸福早教联合创始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官群。[/SIZE][/P][P][B][SIZE=4]  健康快乐成长是孩子幸福的精髓[/SIZE][/B][/P][P][B][SIZE=4]  记者:现在早教领域以智力开发为名目的各种天才班、特长班层出不穷,提前抢跑、拔苗助长现象普遍,导致孩子的童年不幸福,您觉得出现这种急功近利倾向的原因是什么?[/SIZE][/B][/P][P][SIZE=4][B]  官群:[/B]抛却商业利益不谈,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婴幼儿发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规律,只重视智力因素,不重视非智力因素。还有就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SIZE][/P][P][SIZE=4][B]  孟万金:[/B]根本原因应该还是缺少长远的幸福目标和眼下的幸福主线。人们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如果没有明确的幸福目标和幸福主线,很有可能起跑就已经输了,更别说抢跑了。目前的各种培训班、特色项目,从各自角度看可能各有其理,也各有其效。但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和终身幸福深度来看,这些单方面的开发和短期目标的实现,很有可能违背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规律,以牺牲其他方面的隐性发展为代价,不仅得不偿失,还有可能导致畸形发展。如果提前抢跑或拔苗助长,更是违背了成熟的自然规律,影响身心发育和身心健康;如果只顾孩子学会多少东西,而不顾孩子兴趣、自主性和内心体验是否快乐,那就更是舍本逐末。这些都会给孩子终身幸福埋下隐患。[/SIZE][/P][P][B][SIZE=4]  记者:本次论坛发表了“幸福早教计划”,您代表中方发表了主旨演讲,能简要介绍一下“幸福早教”的内涵吗?[/SIZE][/B][/P][P][SIZE=4][B]  孟万金:[/B]我在会上讲的“幸福早教计划:开启和奠基孩子的终身幸福”,其实是官群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两个项目取得的共同研究成果。简单地说,幸福早教计划包括9个要点: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早教。二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视野幸福早教新体系是历史使命。三是把让每个孩子得到最优发展作为指导方针。四是以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作为思想基础。五是以每个孩子出生就是乐学天才作为核心理念。六是以幸福是早教的最大质量作为基本纲领。七是开发“五位一体”多元智能游戏生态系统课程。八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实践原则。九是采取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网络的推广模式。[/SIZE][/P][P][B][SIZE=4]  记者: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和最终追求,那么在早教领域,我们怎么理解“幸福”,儿童的幸福是什么?[/SIZE][/B][/P][P][SIZE=4][B]  孟万金:[/B]健康快乐成长是孩子幸福的精髓。健康包括身心两方面,快乐是心理的愉悦体验,成长就是身心的全面发育发展,包括智力与非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和谐发展。这一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主动性,不能强迫,更不能剥夺孩子活动的自由权、自主性,尽可能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父母和养育者以及教师注意关爱和有质量的陪伴,保证自主活动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全面”就是上面讲到的不能用单项取代整体,不能用眼前取代长远;“发展”就是上面讲的成长。[/SIZE][/P][P][B][SIZE=4]  幸福是早教的最大质量[/SIZE][/B][/P][P][B][SIZE=4]  记者:您提出“幸福是早教的最大质量”,幸福观对早期教育如此重要吗?[/SIZE][/B][/P][P][SIZE=4][B]  孟万金:[/B]“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越来越被现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研究所证实。生命早期的心理成分能否形成幸福倾向或特点可以预测或影响人一生的幸福。比如,习性学家认为,人际关系维度的幸福感在3岁前就已经奠定基础了。反之,不幸的早教也会导致不幸的一生。[/SIZE][/P][P][SIZE=4][B]  官群:[/B]从化解人生的危机来看,埃里克森提出人一生面临8个危机,每个危机都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从反面揭示出幸福人生必须化解和度过的难关。人生最早危机是0-1岁,主要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1-3岁,主要是自主对羞耻(疑虑);3-6岁,主要是主动对内疚。在整个人生8个危机期,0-6岁就占了3个,并且是最基础的3个。可见,只有化解早期危机才能预防和化解以后危机,才能为幸福扫平障碍。[/SIZE][/P][P][B][SIZE=4]  记者:我们都在强调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您提出的“具身—协同论”,认为人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具体该怎么理解儿童是怎样学习的?[/SIZE][/B][/P][P][SIZE=4][B]  官群:[/B]“具身”就是通过婴幼儿身体发展、动作发展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诱发和带动学习。比如,孩子最初习得的单词,要么是经常摆弄的物体,如:球、鞋,要么是喜欢移动的物体,如:玩具汽车、火车,要么是熟悉动作的指代,如:跑、吃。总之,孩子语言初期说得最多的是他已经通过自己身体的感觉运动活动理解了的内容。而现实中的语言早教有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一些固定模式的教材很难联系婴幼儿身体动作和实际生活环境,更难产生触景生情的语言学习效果。[/SIZE][/P][P][SIZE=4]  “协同”指身体动作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指大脑内知识之间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新东西的“自组织”功能,如在习得了一定量的词汇后,孩子会自动冒出成人没有教过的成人式语言,这就是“自组织”功能产生的语言创造性。其他学习机理也类似。“具身—协同”有利于因材施教。[/SIZE][/P][P][B][SIZE=4]  远离生活的早教是“离身”的灌输[/SIZE][/B][/P][P][B][SIZE=4]  记者: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您很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幸福早教理念下的课程应突出具身优势和协同效应,能具体谈谈您的理解吗?[/SIZE][/B][/P][P][SIZE=4][B]  孟万金:[/B]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古代早教主张“教之以事”,把教育同儿童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指出儿童启蒙之学,从穿衣戴帽开始,然后是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根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婴幼儿的学习要从吃喝拉撒睡最基本的生物需要入手。这样,身体动作及其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发挥具身优势和协同效应提供了便利;而远离生活的早教实质就是“离身”的灌输,不但低效还会让孩子厌学。[/SIZE][/P][P][SIZE=4][B]  官群:[/B]还是以语言习得为例,孩子在18-24个月之间是词汇爆炸期,这些新词主要通过“指认-命名”习得,即主要通过用手指获得成人的命名来习得词汇。而现实中的语言早教往往编一套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甚至不相干的识字教材,如有的看图识字本,将火箭、大炮等不常见的东西教孩子认读,而孩子天天接触的水果、蔬菜、穿戴、家具等各种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却被束之高阁。[/SIZE][/P][P][B][SIZE=4]  记者:对于早教工作者而言,包括幼儿教师和家长,幸福早教的理念和实践原则对他们有何帮助?[/SIZE][/B][/P][P][SIZE=4][B]  孟万金:[/B]最大的帮助就是主观上认识到,早教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而是让孩子体验了多少欢乐,为孩子终身幸福用过多少心思。而客观上要努力做到用情关爱和用心陪伴,让孩子得到最优发展,与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共享幸福时光。[/SIZE][/P][P][SIZE=4]  具体来讲,第一,父母是孩子幸福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幸福的发源地,所以,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至少每人每天拿出一小时用于亲子互动。第二,快乐是第一要务,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一定不要强迫,即便挫折教育也要审慎设计。第三,自主尝试探索是孩子发展的天性,有时“破坏”也是为了“创造”,家长和教师的职责是保证安全,鼓励而不是干涉或取代,更不要轻易责罚。第四,有意安排混龄儿童一起活动,能产生“最近发展区”和“学习支架”的奇效。第五,游戏和活动要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尤其要给儿童留下自由活动的时空,当孩子入神活动时,最好不要打扰。第六,生活本身和大自然都是唾手可得的活课程,引领孩子多走、多看、多听、多接触、多交流、多比较、多质疑、多记忆、多联想,都是无需刻意创设的生动课堂。第七,固定教材固定套路的早教模式往往抹杀个性,所以特定情境下即时生成的“活课程”才有润物细无声的妙用。第八,激励是必需的,但要强化过程,淡化结果,责罚要慎用。[/SIZE][/P][P][B][SIZE=4]  链接[/SIZE][/B][/P][P][SIZE=4]  中韩幸福早教论坛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韩国儿童保育与教育研究院日前在成都联合主办,大会首先分享了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2015年世界幸福日致辞,宣读了“国际幸福早教宣言”倡议,并为国内首家幸福早教实验区成都“龙泉驿区”授牌。中国教科院教授孟万金代表中方作了“幸福早教计划”的主旨演讲,韩国儿童保育与教育研究院院长禹南姬博士代表韩方作了题为“韩国幸福早教的政策与实践”的主旨演讲。大会增进了幸福早教的国际共识。(本报记者 纪秀君)[/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2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毕业不就业,一些“95后”青年用间隔年探索自我[/SIZE][P][SIZE=3]作者:倪震洲 余靖静  来源:新华社[/SIZE][/P][P][SIZE=4]新华网杭州1月11日新媒体专电(倪震洲 余靖静)当前,在家庭经济支持的条件下,一些“95后”青年在大学毕业后或求学时间内特意安排了一年的时间作为“间隔年”,探索自我,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说,“毕业不只眼前和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间隔年”。[/SIZE][/P][P][SIZE=4]  腾讯2016年7月发布的《QQ浏览器大数据:95后迷之就业观》中,48%的“95后”毕业生选择毕业之后“不就业”,其中,有4.8%的人选择将“间隔年”作为就业去向。据了解,该报告是基于QQ浏览器日均8400万次的“95后”网络浏览及主动搜索行为数据,并对1.3万名来自全国的“95后”高校在校生进行问卷与走访调查得出的。[/SIZE][/P][P][SIZE=4]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95后”青年希望利用“间隔年”寻找自己真正喜爱从事的职业。2016年6月从美国旧金山大学毕业后,郑苏伦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去北京的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实习。他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有转正和长期工作的打算,实习主要是为了填补从毕业到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之间的空档期,提前感受下职场的氛围。[/SIZE][/P][P][SIZE=4]  另一些“95后”青年则利用“间隔年”参加公益组织的活动,或申请义工项目。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衡欣妮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是“95后”,有人去联合国亚太总部的相关机构做扶贫志愿者,也有人在一些国际非盈利性组织帮弱势群体做法律诉讼,这些项目都是一年或者短期的。[/SIZE][/P][P][SIZE=4]  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间隔年”旅游。来自浙江一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张立已经去了大理、西塘、乌镇、婺源、丽江等地。“我喜欢安静、舒适的小镇,不想老是在繁华忙碌的都市待着。”他说,为了能有一年作为“间隔年”,自己读书时把奖学金和助学金都存下来,旅行时以义工身份,用劳动换住宿。[/SIZE][/P][P][SIZE=4]  这些“95后”的家长们也愿意接受孩子们利用“间隔年”增长阅历、开拓视野。“家长也在适应这个时代的节奏。过去家长会希望孩子毕业后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后找对象。现在,我们允许小孩毕业之后不马上就业。”来自浙江瑞安的家长贾瑞玉说。[/SIZE][/P][P][SIZE=4]
            [/SIZE] [/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3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不安于课堂教学如何回归初心[/B][/SIZE][/P][P][SIZE=3]作者:何彦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SIZE=3][P][SIZE=4]在前不久召开的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当前大学教育“割裂”现象的直面回应,一语中的,切中时弊。[/SIZE][/P][P][SIZE=4]无可否认,由于高考扩招和盲目上新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生源质量却不断下降,教师数量和水平也不够匹配;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使得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方法发生巨大变化,课堂再也不是高校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渠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评价制度的不科学和学术浮躁,使教师不能安心于课堂教学等,使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割裂”现象。[/SIZE][/P][P][SIZE=4][B]“学”与“生”的割裂。[/B]“学生是学习生命意义(德、美)的人,是学习生活知识(智)的人,是学习生存能力(体)的人”。但这样的常识问题,笔者在大学生中展开的调查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全面回答出来。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把“学”与“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认识到“学”是过程和途径,“生”是目标和根本。也正因如此,现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生活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较差。[/SIZE][/P][P][SIZE=4][B]“学”与“习”的割裂。[/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出了学习的内涵,学生不光要“学”,而且要“习”,要“边学边习”。时下,许多高校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正因如此,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强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经多方不懈努力有所成效,但来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反馈是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并饱受诟病。这些都是“学”与“习”割裂的表现。[/SIZE][/P][P][SIZE=4][B]“教”与“学”的割裂。[/B]通过学习然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传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研究不深;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心愧而努力学习,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会遍天下求师而弄通事理。可以说,传授与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恐怕是教学内涵的深刻体现。然而,受到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等风气的影响,“教”与“学”渐行渐远。有的教师只教不学,多年来抱着同一本教材,拿着同一本教案,重复着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只学不教,埋头拿课题,一心做科研,上课就对付,没有及时把所学、所研、所得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生上了一学期的课叫不上老师的名字,老师与学生见面也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老师只顾自己教,学生只顾自己学,没有教学相长,谈何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教”与“学”割裂的表现。[/SIZE][/P][P][SIZE=4]   [B] “师”与“道”的割裂。[/B]“师”指教师、老师,是人类知识、思想和精神的传递者。“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尊严”表达了教师的责任、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师”与“道”密切结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就不称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与“道”不可分离。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师道指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狭义的师道指做教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如何做教师、如何开展教学、如何教书育人以及如何为人师表。然而,学术造假、学生伤害老师、教师报复学生等负面新闻不断出现在媒体上,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各高校也均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这些都是“师”与“道”割裂的表现。[/SIZE][/P][P][SIZE=4]弥合大学教育的割裂现象,“四个回归”无疑是一剂良方。要回归教育常识,围绕读书学习来办教育,同时重视本科教学,坚持将一流本科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回归教师本分,强化教书育人基本功能,引导教师追求师德品质、专业成就和理论创新。要回归教育初心,坚定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高校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回归教育梦想,坚持以引领和服务社会为己任。(作者:何彦通,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SIZE][/P][/SIZE]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寒假到了,可惜我们没有寒假,但应该会轻松一点,希望在春节前把这里的精彩学习一遍。[/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3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7
                  • 积分8657
                  • 经验562283
                  • 文章8551
                  • 注册2012-12-05
                  [SIZE=4]一座知识的宝库[/SIZE][P][SIZE=4]长知识,感谢分享![/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3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从“讲体育”到“玩体育”[/B][/SIZE][/P][P][SIZE=3]2017-01-17 作者:申建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4]现在的课程方案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知识,涉猎田径、球类、武术等各大门类。但这种“高大全”的方式耗费了太多的时间。[/SIZE][/FACE][/P][P][SIZE=4]上一期区域周刊刊登了成都锦江区“每天上一节体育课”的探索,很吸引我。从我们区的实际来看,现在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学都十分需要改革。[/SIZE][/P][P][SIZE=4]我做过一次有意思的调查:[/SIZE][/P][P][SIZE=4]“你最喜欢并且每天能够坚持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SIZE][/P][P][SIZE=4]133名教师中,有33人选择“没有”,有90人选择“走路和跑步”。72名学生家长中,有15人选择“没有”,56人选择“走路和跑步”。348名学生中,86人选择“没有”,151人选择“球类”。[/SIZE][/P][P][SIZE=4]“你在学校学会的体育项目是什么?”[/SIZE][/P][P][SIZE=4]教师中,32人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学生中,295人选择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SIZE][/P][P][SIZE=4]从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并不多。同时,大家在学校学会的体育项目也不多。[/SIZE][/P][P][SIZE=4]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现在的课程方案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许多知识,涉猎田径、球类、武术等各大门类。但这种“高大全”的体育课程方案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面面俱到,蜻蜓点水,面面难到”,成效少,实效差,效益低。长远来看,并没有给孩子的终身发展带来多少益处。[/SIZE][/P][P][SIZE=4]我们下决心要走出这一困局。面临繁重而紧张的学习任务,学生们需要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来调节生活;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工作生活压力,孩子们需要从现在开始练就一个好身板。体育课,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体育常识,还要在运动技能训练中,培养他们一生的运动习惯。[/SIZE][/P][P][SIZE=4]我们成立课题组,结合自身实际,最终确立了“1+X”区域整体推进体育的基本思路。所谓“1”,即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教授至少一项全校学生都熟练掌握的体育运动项目,简言之“一校一品”。[/SIZE][/P][P][SIZE=4]“X”,即基于学生体质潜能、兴趣爱好,在必修之外,鼓励学生选学至少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简言之“一生多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运动项目教技能,切实帮助学生学会技能,培养兴趣,进而变兴趣为特长,变特长为生活的一部分。[/SIZE][/P][P][SIZE=4]“1”是必修项目,主要方式有四种:[/SIZE][/P][P][SIZE=4]一是基于学生个体体育兴趣和体质潜能,在学生选择体育技术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发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走班制,以年级为单位上课,打乱行政班,建设兴趣班。[/SIZE][/P][P][SIZE=4]二是结合学生群体主流体育兴趣和体质,考虑教学资源特别是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学校兼容性开发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班级授课制,按年段分级实施。[/SIZE][/P][P][SIZE=4]三是基于教学资源特别是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力所能及开发强制性必修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班级授课制,按年段分级实施。[/SIZE][/P][P][SIZE=4]四是基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在没有专业体育教师背景下,开发指导性必修课,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授课制。[/SIZE][/P][P][SIZE=4]“X”作为自主选修项目,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学校每周安排至少一节针对学生自主选修开发的体育课;二是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由专兼职体育教师带领选课学生实施教学,以社团形式组织;三是鼓励学生在校外寻找体育俱乐部或协会等专业组织,进行体育专项技术学习和技能训练。[/SIZE][/P][P][SIZE=4]在体育课程选择上,按照“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以广泛学习基本运动、游戏和表现自我的韵律舞蹈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中学阶段以学习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新兴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主。[/SIZE][/P][P][SIZE=4]“1”和“X”课程开设周期一般为一学年,允许学生在新的学年选择新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体育课程教学与每天上午下午的两次30分钟大课间活动衔接起来,将“1+X”体育课程作为大课间运动项目内容编排,延伸“1+X”体育课程学习训练时间长度。[/SIZE][/P][P][SIZE=4]中小学“1+X”体育课程在实施评价时,主要关注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强调通过展示性评价的方法,建立基于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周赛、月赛、季赛、年赛、联赛等赛制,借助学校举办全员参与的运动会。[/SIZE][/P][P][SIZE=4]为此,我们专门研发《濮阳县中小学“1+X”体育课程教学实验指南(试行)》,指导各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课程选择,增进教学实效,落实“健康第一”。要积累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汇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特色,优化体育教师专业结构,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求。[/SIZE][/P][P][SIZE=4]目前,“1+X”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扩展到了区域内的96所学校。在探索过程中,许多老师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把“讲体育”变成了“玩体育”,孩子们更爱上体育课了,对体育的感情也更深了。我们相信,这样的探索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变化,我们会把这样的体育理念坚持下去。[/SIZE][/P][P][SIZE=4](作者申建民,系河南省濮阳县教育局副局长)[/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3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创客教育能否“柔软地改变教育”[/SIZE][P][SIZE=3]2017年01月20日  作者:张盖伦 操秀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B][COLOR=#000080][SIZE=4]创客教育能否“柔软地改变教育” [/SIZE][/COLOR][/B][/P][P][SIZE=4]  “创客教育不能立竿见影提高应试成绩,但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更能提高孩子应对未来社会的创新能力。所以,让家长放眼未来不‘近视’,是创客教育的预热课程。” [/SIZE][/P][P][SIZE=4]  最近,有媒体接连刊发关于科学教育的报道后,一位读者在后台这样留言。 [/SIZE][/P][P][SIZE=4]  确实,创客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当未来的大门已在眼前,该用什么钥匙将它开启? [/SIZE][/P][P][SIZE=4] [B] 未来会是一个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时代 [/B][/SIZE][/P][P][SIZE=4]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同时也是一位妈妈。她觉得,教育需要改变。 [/SIZE][/P][P][SIZE=4]  “我觉得,未来会是一个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性化、定制化的教育,需要一个灵活的、人与人的教育生态系统。 [/SIZE][/P][P][SIZE=4]  “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是产销者。”创课教育公司寓乐湾产品教研部总经理于峰自己就是资深创客。他开过小型社区创客实验室、放过自制探空气球、拿3D打印机做过无人机。他非常同意郝景芳的观点。“学习的模式变了。不是老师来教你一个东西怎么用,而是你自己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要能召集一群同样有想法的人,然后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SIZE][/P][P][SIZE=4]  机器人教育公司ROBOTERRA联合创始人隋少龙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他看来,创客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两点很重要:创造的能力和创造的方法”。创造的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创造的方法,则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SIZE][/P][P][SIZE=4]  ROBOTERRA总部在美国,他们同样也和美国学校合作提供创客教育课程。隋少龙发现,美国的创客文化不仅在校园流行,本身也在社区、家庭扎根,美国孩子的思维更加没有局限。ROBOTERRA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平台,美国学生不仅从平台上“学”,他们还会为平台贡献知识,成为“开发者”。隋少龙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生和家长,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扮演着“使用者”角色。 [/SIZE][/P][P][SIZE=4][B]  一阵风火起来的创客教育[/B] [/SIZE][/P][P][SIZE=4]  北京万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其罡记得,2014年他们刚刚涉足青少年创客教育时,最大的烦恼还是怎么唤醒大家对创客教育的认知。 [/SIZE][/P][P][SIZE=4]  2015年,引爆点突然而至,李克强总理带热了“创客”一词。“一时间,什么都成了创客教育。根据我们的调研,有些地方的教育机构甚至觉得,折纸飞机也是创客教育。”朱其罡说。 [/SIZE][/P][P][SIZE=4]  隋少龙也有同感。创客教育成了筐,什么内容都往里装。“创客教育和手工劳动课的区别,很多地方没能分得清楚。” [/SIZE][/P][P][SIZE=4]  于峰见过一些学校,自己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在一学期中选择一个星期,让学生在某个综合实验基地集中学习。这些课程安排,乍看之下确实琳琅满目:上午3D打印,下午无人机,第二天还有野外生存和消防演练。大杂烩看起来很美,似乎什么都触及。“场面很大,但这种拼凑的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SIZE][/P][P][SIZE=4]  在政府和政策的鼓励下,走在前列的学校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创客空间。少年创学院CEO张路说,最常见的问题,是“投入和使用频次不成正比”。豪华的空间有了,没有内容去填充。有的没课程,有的没老师。张路指出,公立学校在开设创客教育课程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师资不足。 [/SIZE][/P][P][SIZE=4]  隋少龙也看到,一些学校想开创客课程,但是心里没底。ROBOTERRA在培训教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他们将技术类的知识和课程都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从中自行学习。有时,教师看课程指南时觉得,“哎哟,这个不行,这个课挺难”,结果,学生反而上手更快。“我们并不试图把教师培养成工程师或者代码高手。”隋少龙说,在创客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辅助学生学习,是方法的启迪者。 [/SIZE][/P][P][SIZE=4] [B] 柔软地改变教育 [/B][/SIZE][/P][P][SIZE=4]  其实,于峰也一直在思考,创客教育该如何与传统教育融合。传统教育是学科化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实际上也是割裂的。它抽象,脱离真实情境。而于峰发现,与真实世界的交集越多,学生会觉得这些知识越有意思。“如果要融合,在教育的什么阶段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它需要打破现有的教学结构,重新梳理。” [/SIZE][/P][P][SIZE=4]  目前来说,创客教育和传统教育“分数”的关系还不大。但是,相关活动和比赛,已经悄然兴起。 [/SIZE][/P][P][SIZE=4]  清华大学最近发起了面向中学生的2017“创计划”创客挑战赛,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快速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客挑战赛采取小组封闭式开发的模式,要在36小时内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原型作品。据悉,获奖者可被推荐到学校招生办公室。 [/SIZE][/P][P][SIZE=4]  前不久,由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启动,旨在培育温暖的少年创造者。张路表示,类似活动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动力和目标,而比赛本身,也是对创客教育理念的传播。 [/SIZE][/P][P][SIZE=4]  朱其罡则喜欢这次大赛的命题——未来家园之变暖的挑战。“除了关注自我和身边,创客们也应该放眼地球和人类。”他希望能合众人之力,打造一届理想中的比赛,不强调器材,而是将重点放在“创新”和“团队”上。 [/SIZE][/P][P][SIZE=4]  从事创客教育多年的北京景山学校教师吴俊杰说,创客教育是培养所有人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视野所需的活动、课程、机制和环境的总和,它更多的是构建一种吸引力,“柔软地改变教育”。 [/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3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怎样培养男子汉?国内首本男生性别教育教材引热议[/SIZE][P][SIZE=3]作者:赵伦 赵艳娇  来源:云南网[/SIZE][/P][P][SIZE=4]<div class=TRS_Editor><DIV class=Custom_UnionStyle>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000080>小学生性别教育能培养男子汉吗?国内首本小学男生性别教育教材引热议</FONT></STRONG></P>
                        <P>  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课本围绕小男生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组织教学内容,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课程的对象是小学四五年级的男生,采用男女生分班上课模式。在这之前,男生不像男生、爱哭鼻子、过于内向遭受非议,《小小男子汉》的出现是否能成为一剂良药?</P>
                        <P><STRONG>  教材内容 “我是男孩”“活力美少年”</STRONG></P>
                        <P>  《小小男子汉》内容包括6个部分,分别为“我是男孩”、“拥抱我自己”、“好想长大”、“亲近大自然”、“社会大冲浪”、“活力美少年”。</P>
                        <P>  “我是男孩”,帮助小男生理解“为什么我是男孩不是女孩”“男孩和女孩究竟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等问题;“拥抱我自己”,帮助小男生回答“为什么要正确认识我自己”“什么样的男孩算得上酷”“怎样才能减少难言的烦恼”等问题;“好想长大”,帮助小男生理解“父亲对儿子意味着什么”“怎样把学习变得有趣”“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当”等。作为学生家长,同时又是一名小学教师的李老师认为,《小小男子汉》的推出很有必要。“现在一些男孩子越来越娇气,没个男孩样,很多方面能力相对弱于女孩,可是将来还要挑起家庭和社会的重担,而优秀的女孩成年后却多数相夫教子、回归家庭,这是个不正常的扭曲状态。”</P>
                        <P><STRONG></STRONG>  五华区韶山小学校长柴玉玲表示,小学一般在上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给孩子们普及月经、保健等健康知识时才男女分班进行差异教学,现暂未开设此类课程,也没有听说昆明哪所小学有。“在学校里,女强男弱的趋势确实明显,女生在成绩、运动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我校派出去参赛的运动选手,一般都是女生拿着名次回来。”</P>
                        <P>  柴玉玲认为,出现这种差异跟女孩比男孩生理发育得早不无关系,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一般家庭中都是妈妈或奶奶来带孩子,哪个带得多就像哪个,很多男生都学会了妈妈的细腻,却少了绅士、坚强。”</P>
                        <P>  此外,柴玉玲也表示,当然这跟学校里女性教师偏多也是有关的,男孩子们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成长,肯定会受影响。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其实想对男教师有所倾斜,但大多男教师更愿意跨入初高中的大门。记者向昆明多所小学了解到,他们目前也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P>
                        <P><STRONG>  家长经历 儿子4岁就让他一个人睡</STRONG></P>
                        <P>  “儿子姑娘工作忙,小孩子都是我们老两个带。孙女豆豆从小就很乖巧,带她没操什么心。但是现在带孙子晓宇,常常让我们头疼,太淘气了。”在孙奶奶的眼中,小姑娘要比小儿子懂事,比小儿子好带。</P>
                        <P>  男孩淘气令人头疼,内向也让家长不免担忧。“男孩子本该勇敢、坚强,我的儿子8岁了,却实在太内向,不敢说、不敢做,遇到一点问题解决不了只会哭,像个小女孩一样。我并不是说女孩不好,但男孩该有个男孩样啊!”家住春城慧谷小区的杨先生说。</P>
                        <P>  张爷爷称,现在好多女娃娃,吵吵闹闹,性格过于活泼,有些男娃娃又是话也没有几句,过于内向,这些情况,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啊。</P>
                        <P>  采访中,有家长透露,因男女有别,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P>
                        <P>  杨先生说,他有两个孩子,女儿上五年级,儿子上二年级。“小孩子嘛,都会犯错误。对女儿,大多是语言上的教育,对儿子相对要严厉一些,有时候少不了会打骂,男孩子不打不成器啊。”</P>
                        <P>  关于孩子的教育,王女士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王女士称,“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从小我就告诉他,你是家中的小男子汉,从小就培养他的男子汉作风。我常常给他讲一些关于勇敢的故事,鼓励他要乐观、坚强、勇敢。都说独睡是一个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儿子4岁时我就开始让他独睡了,让他有独立空间,学着独立。同时,对于男孩子的教育,我主张刚柔并济,这样的话,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P>
                        <P><STRONG>  专家观点</STRONG></P>
                        <P><STRONG>  男孩不能笼养要亲近大自然</STRONG></P>
                        <P>  “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拼体力,而拼的是智力,男孩危机已不再是家庭、学校教育的问题,已是一种社会危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牟洁称,对男女生进行特别教育是必要的。</P>
                        <P>  牟洁称,男孩子天性好动、调皮,喜欢探索、冒险,女孩子擅长于背诵、记忆、沟通、倾诉等,而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更适合女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男孩子的手脚。家长担心男孩子的安全,培养男孩子的兴趣爱好也相对静态,带男孩子跟风学习钢琴、美术等,却跟自己真正喜欢的攀岩、跳水等爱好无缘,男人被女人化。同时,一些不良商家的产品中含有雌性激素,食用后会导致性别淡化,而解除男孩危机需全社会的努力。</P>
                        <P>  “很多家庭教育中男性缺位。”牟洁说,但即便是妈妈带孩子,也可以跳出妈妈的角色,有意培养孩子的小男子汉气概。</P>
                        <P>  李老师认为,男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就该让他多亲近大自然。关在牢笼中的猛虎失去了玩耍的领地也会变成绵羊,更何况是被终日笼养的男孩,最终也会失去其原有的本色。男孩子心中多装一些高山、大海、草原、蓝天、白云、阳光……自然就会少一些狭隘、怯懦、自私、委屈、孤僻、忧伤。(记者 赵伦 实习生 赵艳娇)[/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3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学校和家庭能否想到一块去[/SIZE][P][SIZE=3]作者:吴重涵 张俊 王梅雾  来源:光明日报[/SIZE][/P][P][B][SIZE=4]【数读】 [/SIZE][/B][/P][P][SIZE=4]  儿童成长既不只取决于学校,也不只取决于家庭,而是取决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与合作。[/SIZE][/P][P][SIZE=4]  当前全国的家校合作工作,呈现出集体性活动、父母志愿者活动、学校空间活动“三多”的趋同性走势。但对这种热走势并非没有争议。学校和家庭是不是能想到一块去?学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意义何在?父母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在哪里?请看我们的几个研究发现。[/SIZE][/P][P][SIZE=4]  本文是根据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共同承担的“江西省家校合作跟踪调查”2012和2015年两次大样本跟踪调查数据整理而来,样本量共计约24万。调查项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BHA140091)。[/SIZE][/P][P][ALIGN=center][SIZE=4] [B] 家校合作对弱势家庭意义更大[/B][/SIZE][/ALIGN][/P][P][SIZE=4]  调查发现,家校合作对儿童成长有直接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参与得越多,子女的成长状况就可能越好。学校教学改革,如果把视野拓展到学生的家庭,家校合作可以助一臂之力。[/SIZE][/P][P][SIZE=4]  同时我们发现,父母参与会减弱“家庭背景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弱势家庭(即学历、收入、职业地位低,社会关系贫乏的家庭)中,儿童学习成绩提高的比例大于优势家庭。在所有父母都较高程度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好的人数,优势家庭学习成绩好的儿童增加率为26%,而弱势家庭是63%,弱势家庭儿童的受益更大。[/SIZE][/P][P][SIZE=4]  换言之,弱势家庭可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弥补家庭条件的不足,促进儿童成长,其对教育公平亦有重大意义。[/SIZE][/P][P][SIZE=4]  对学校来说,教师和优势家庭有着更接近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教师更愿意与他们合作,设计活动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导致弱势家庭容易边缘化,成为被忽略的群体。但“家校合作对弱势家庭儿童意义更大”的结论告诉我们,开展家校合作,不能只着眼于部分优势家庭、精英家长,不能只以家委会(往往由精英父母组成)为平台,而应面向所有家庭,特别是弱势家庭。[/SIZE][/P][P][SIZE=4]  同时,教育均衡和公平的政策不能只注重于学校资源、师资配置等学校因素,还要看到家庭背景、家长参与的不均衡。教育不公平的根源首先在家庭,其次才是学校。因此,我们的教育政策应向促进“全体父母参与家校合作”倾斜。[/SIZE][/P][P][ALIGN=center][SIZE=4] [B] 父母参与的阻碍也可能来自学校[/B][/SIZE][/ALIGN][/P][P][SIZE=4]  调查发现,弱势家庭和优势家庭都非常希望参与子女的教育,即意愿基本没有差异,但意愿与行为之间有巨大差异,行为与行为之间有明显差异。家校合作不是一种“热闹”,“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如何缩小这两大差异,是家校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SIZE][/P][P][SIZE=4]  众所周知,父母参与的阻碍可能来自于家庭本身,不过这种阻碍也可能来自学校。具体包括:[/SIZE][/P][P][SIZE=4]  (1)学校制度性歧视。指学校对来自低阶层父母和学生抱有阶层偏见,不知不觉间贬低了低阶层父母的参与潜力,存在隐晦歧视行为或排斥机制,主要表现为话语系统歧视。再如家委会成员多来自优势家庭的父母,或尽管很多父母愿意到学校提供志愿服务,如果父母的职业根本无法付出任何参与时间(比如工厂工人,需要固定时间上班,学校不考虑父母参与的时间方便性),更会出现“直接排斥”。被忽视的父母多数变为被动参与,最终可能放弃参与。[/SIZE][/P][P][SIZE=4]  (2)学校的形式化活动,如内容空洞的家长会,单方面地向父母灌输抽象的理论的培训会,缺乏组织的集体活动等,精英家庭在反复参与中不堪重负,而弱势家庭也不愿意充当群众演员的角色。表现为参与过的父母再次参加学校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大大降低。[/SIZE][/P][P][SIZE=4]  (3)教师的不当行为。教师对所有父母作相同的要求,如要求为孩子朗读,可能会使低学历父母感到有心无力。教师与父母交流时居高临下,用专业权威压制父母,会使低阶层的父母缺乏自信,甚至逃避与教师会面的机会,形成父母参与的自我淘汰。[/SIZE][/P][P][SIZE=4]  学校对弱势家庭的制度性歧视,是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家校合作开展不起来,并非只是父母素质低、观念落后造成的。上述学校阻碍因素的分解思路,也可以作为改进的行动框架。任何家庭都有参与的潜力,学校需要创造机会和挖掘潜力。[/SIZE][/P][P][ALIGN=center][SIZE=4] [B] 学校和家庭呈现“剪刀差”[/B][/SIZE][/ALIGN][/P][P][SIZE=4]  我们根据爱普斯坦家校合作“六种类型”理论模型,将数据统计整理并绘图,发现父母参与趋势线和教师参与趋势线相交,形成一个剪刀的形状,趋势相反,即父母参与较高的,教师参与较低;教师参与较高的,父母参与较低,比如改进学习,父母是老师的4倍,而到校志愿服务,教师是父母的10倍。[/SIZE][/P][P][SIZE=4]  这表明父母关注在家,老师关注在校。父母参与较高的活动往往是在家发生、与子女直接相关、过程由父母主导,比如在家辅导孩子作业(改进学习),提高当父母的能力和技能(当好父母)等。教师参与较高的是活动发生在学校,过程由学校主导,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某个学生,如请家长代表出席学校活动(参与决策),招募父母中的志愿者到校提供志愿服务等。[/SIZE][/P][P][SIZE=4]  剪刀差的背后,是家庭和学校存在较为明显的立场和行为差异。父母的标准是“对我自己的孩子有好处”,如在我家里做、我的孩子受益、我有主导权。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是“让我的工作有好处”,比如少一点工作量,父母来帮忙的志愿服务,群发的通知相互交流;或者少一点麻烦,让父母参与决策事务等。[/SIZE][/P][P][SIZE=4]  正确的家校合作的努力方向,是形成不断扩大的共识和一致行动。家校合作的目的,既要提高家长的校内参与,也要倡导学校指导父母如何当好父母、如何辅导子女的在家学习,从而使家庭与学校的各项参与都在一个层面,促进两者的相互合作,让两条趋势线水平甚至重合,而不是相交。[/SIZE][/P][P][SIZE=4]  通过对比江西省家校合作试点学校2012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试点学校在规范推进家校合作工作后,参与程度为高的父母比例由13.2%增长到25.3%,增长几乎翻番。实践和数据证明开展家校合作工作,确实可以营造有助于吸引更多父母参与的氛围。[/SIZE][/P][P][SIZE=4]  如果我们把“剪刀差”的存在作为家校合作工作的基本起点,进行持续、规范的实践推进,“剪刀差”的分离状况可以有所减弱,家庭和学校的立场和行动共识交集得到扩大。尽管父母仍然相对注重在家参与,表明父母关注个体儿童的立场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但父母对于学校的集体活动热情和行动,会有所提高。[/SIZE][/P][P][SIZE=4]  过于强调学校立场的家校合作是不均衡的家校合作。教师的立场和行动开始向父母靠拢,父母也向学校靠拢,这才是好的方向。(作者:吴重涵 张俊 王梅雾,本文依据调查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实施,三位执笔人分别系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及副研究员)[/SIZE][/P]
                          山间小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