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90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校园暴力“死穴”在哪儿[/SIZE][P][SIZE=3]作者:吕贻晓 宁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SIZE][/P][P][SIZE=4]近日,教育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向校园暴力亮剑。《意见》强调,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意见》处罚力度之严,史无前例,因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SIZE][/P][P][SIZE=4]  实际上,校园暴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是笼罩在众多国家教育上空的阴霾。如美国时有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校园虐伤案,曾一次次震惊世界。2015年以来,韩国多家电视台拍摄了大量有关校园暴力的电视剧,如《愤怒的妈妈》《学校》等,真实再现了校园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严重问题。仅以2016年为例,国内也有不少校园暴力事件触目惊心。[/SIZE][/P][P][SIZE=4]  近年来,校园暴力在很多国家似乎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成了国内教育界的突出问题。尽管相关部门开展的治理行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何能有效化解校园暴力呢?[/SIZE][/P][P][SIZE=4]  在笔者看来,校园暴力可划分为两类:校园内部暴力和校园外部暴力。校园内部暴力按照涉事对象又可主要分为三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第三方之间。校园外部暴力可主要分为两类: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SIZE][/P][P][SIZE=4]  [B]学生之间的暴力冲突集中发生在中学阶段[/B][/SIZE][/P][P][SIZE=4]  学生之间的暴力冲突集中发生在中学阶段,小学及幼儿园虽有,但并不突出。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三种类型:[/SIZE][/P][P][SIZE=4]  普通学生之间。有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校园暴力起因是琐碎小事。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争吵发展到互骂,最终到肢体冲突。尽管这些事情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在一直被宠爱、很少被责骂且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中学生看来,可能伤害到了他们的面子乃至尊严感。[/SIZE][/P][P][SIZE=4]  有些学生本来是开玩笑,说着玩,闹着玩,说着闹着,哪一句话不入耳,哪一个动作难堪,就当真大怒了,火药味十足。例如,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因为小事斗嘴,互不服气而约到走廊里,厮打起来。也可能是在宿舍里,同学们因为什么事情发生冲突,甚至会把某个同学按在床上打起来。[/SIZE][/P][P][SIZE=4]  学生与班委之间。班委在管理班级事务时,或是管理方式不当,或是处理方法不妥;或是有学生故意不服管理,或是有学生认为班委处事不公,这些都可能引爆冲突的火药桶。[/SIZE][/P][P][SIZE=4]  笔者所教的班级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学校举行篮球友谊赛,班长和篮球队队长在派谁上场这个问题上有分歧,比赛失利后,两方学生在教室发生了激烈争吵,差点引发肢体冲突。不过,当时笔者并不知情,而是事后偶然从学生那里听说此事。[/SIZE][/P][P][SIZE=4]  学生与校霸之间。部分学校可能存在行为暂时顽劣、品质暂时恶劣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会拉帮结派,欺负其他同学,甚至索要钱财,并威胁:如果敢告诉老师、家长,见一次,打一次。一些学生确实会被吓唬住,任由校霸欺负。被欺负的学生情绪低落,上学战战兢兢,成绩一落千丈。[/SIZE][/P][P][SIZE=4]  2016年,某校女生穿着校服,竟然公开在校园里扇另一个女生二三十个耳光,视频曝光后,涉事地教育部门第一时间在网络公开了处理意见。还有因为校霸把学生打伤、打残而引发的诉讼案件,也不时见诸报端。[/SIZE][/P][P][SIZE=4] [B] 师生之间的冲突:低年级是变相体罚,高年级是肢体冲突[/B][/SIZE][/P][P][SIZE=4]  初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之间冲突的主要表现是,少数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SIZE][/P][P][SIZE=4]  笔者的朋友是小学教师,她在上课时,发现一名女生站在座位上,同学们说是班主任罚站的。她没有示意该女生坐下,该女生站着上了一节课。下课后,其他学生嘲笑该女生,该女生一气之下,推窗跳楼,结果双腿残疾。悲剧发生后,笔者的朋友和班主任受到严肃处理。[/SIZE][/P][P][SIZE=4]  有些学校的学生反映,他们班的班委向班主任提建议,在建议信里写道:“数学老师的眼睛像老鹰的眼睛一样恶狠。”数学老师在班主任办公室发现该建议信后,把该生叫到办公室,一脚把他踹翻在地,并狠狠打了两拳。[/SIZE][/P][P][SIZE=4]  高中及大中专阶段,主要表现是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高中生或大中专生身体发育接近成人,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高大、健壮。例如南方某重点高中就发生过这样的悲剧:班主任收了学生的手机,学生拿刀到老师办公室,趁老师不注意,从背后割喉致老师身亡。2016年,某高中一些学生集体围攻监考老师,监考老师还手而受到严肃处理的事件也一度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SIZE][/P][P][B][SIZE=4]  学生与第三方之间无冤无仇,伤害严重[/SIZE][/B][/P][P][SIZE=4]  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对社会不满,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开车(或持刀)闯进校园碾压学生或行凶砍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第三方人士与学生无冤无仇,却制造了校园暴力案件,甚至带来严重伤害。此外,还有一些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做出各种违法犯罪行为。[/SIZE][/P][P][SIZE=4]  此外,校园外部的暴力也不能忽视。这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生之间的校外暴力。从媒体报道的案件来看,学生间的校外暴力主要发生在学校门口周边附近。涉事者可能来自同一个学校,学校内部管理严格,不便下手;或者来自不同学校,另一学校的同学“杀”到有矛盾的同学的校门口,等放学后,在路上伺机突然下手。[/SIZE][/P][P][SIZE=4]  二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校外暴力。学生和家长之间因为学习成绩等问题,也常常产生冲突。在报道过的悲剧中,孩子有跳楼身亡的,家长也有被孩子打伤打死的。[/SIZE][/P][P][SIZE=4]  预防师生间暴力冲突的关键在老师[/SIZE][/P][P][SIZE=4]  如何预防师生间的暴力冲突?笔者认为,关键在老师,老师要保持理性,绝对不能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SIZE][/P][P][SIZE=4]  一些地方出现学生殴打老师的事件,表面上看是意外的偶发事件,实际上,这是师生关系长期不和谐、师生矛盾长期无法妥善解决的必然结果。涉事学生反映,他们之所以突破道德底线,想要去打老师,主要是师生间的积怨太深了,涉事老师长期讽刺挖苦、侮辱他们,让他们脸面丢尽,没有人格尊严,在班级里面抬不起头。[/SIZE][/P][P][SIZE=4]  有些学生长期不交作业,多次闯祸且屡教不改,甚至因此而让老师受到批评。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时,心态会有些失衡,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老师是成年人,学生是未成年人;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老师一定要以理服人,避免师生间产生正面冲突。[/SIZE][/P][P][SIZE=4]  现实中,很多受到欺负的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老师、家长,担心受到施暴者变本加厉的欺负。等到家长发现时,孩子可能已经受到很严重的创伤了,甚至长大后还会有心理阴影。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告诉家长和孩子,遇到这种现象,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家长会主持正义,惩罚施暴者。[/SIZE][/P][P][SIZE=4]  此外,班主任还应做好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班主任不妨采用周记、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等方式,了解班级动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生活状况等,争取把校园暴力扼杀在萌芽状态。[/SIZE][/P][P][B][SIZE=4]  学校如何尽最大努力去预防、化解校园暴力[/SIZE][/B][/P][P][SIZE=4]  一旦某个学校出现校园暴力,社会舆论的枪炮就对准该校猛烈开火。实际上,学校无论做出多大努力,似乎都难以彻底根治这个问题,因为学校不可能24小时跟踪孩子,也无法监控到所有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厕所等隐蔽场所更不可能安装摄像头。尽管如此,学校还应尽最大努力去预防、化解校园暴力。[/SIZE][/P][P][SIZE=4]  笔者建议,学校可采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公布举报电话(邮箱)等形式,调查学校内部是否存在有暴力倾向、殴打他人的同学,是否存在教师责骂、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如果有,立即妥善处理。[/SIZE][/P][P][SIZE=4]  学校除了进行德育教育,还应加强安保工作。如增加监控摄像头,保证学校各个区域都能监控到位,这样保安人员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校园暴力事件,也便于学校及时处置。保安还要严把入校关,杜绝闲杂人员入校,确保师生安全。除了加强德育,学校在管理上需要动脑筋,切实做好校园周边安全防范工作。[/SIZE][/P][P][SIZE=4]  多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一支青年联防队,对于维护学校门口秩序、安全起到了良好作用。每天中午、下午放学后,3名青年男教工到学校门口站岗,与4名保安共同维护学校门口秩序,疏导交通,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妥善处置突发事件。[/SIZE][/P][P][SIZE=4]  此外,笔者还建议学校建立预防校园暴力联动工作机制。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就与教育局、学校附近的派出所、社区等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定期保持与上述单位的联络反馈。学校印制了预防校园暴力的宣传页,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发放,建议居民见到青少年聚众打架,或者联系学校或者联系最近的派出所。此外,在征得派出所同意并正式备案后,学校还给保安、青年联防队老师配备法规允许的安保用具,以应对突发事件。[/SIZE][/P][P][SIZE=4]  学校还应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模拟法庭进校园是一种较好的中学生普法措施,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多次和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联合举办过“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后,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会更加深入,继而也会懂得要学法、懂法、用法:行事遵守法律,同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是诉诸斗殴、约架。[/SIZE][/P][P][B][SIZE=4]  别让暴力影视和网游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SIZE][/B][/P][P][SIZE=4]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不要眼中只有成绩,不要给他们制造压力,不要动手打孩子。孩子们本身已经压力山大,家长要学会疏导他们的心理,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家长要尊重孩子,凡事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不问孩子的意见,就直接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或者强制他们做他们不愿意做的其他事情——他们不愿意做,家长就拳脚相加。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甚至也学会动手。[/SIZE][/P][P][SIZE=4]  家长要讲理有礼,做好示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座位等仨瓜俩枣的小事而和其他人骂得狗血喷头,打得鼻青脸肿,这种不良情绪和极端处事方式会在耳濡目染中传染给孩子,导致孩子遇事也崇尚暴力。家长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时,要讲理讲法,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受到欺负后,给家长打电话,家长叫上亲朋好友,驱车赶来,非要去“修理”施暴的学生,幸好被保安和班主任劝下来。[/SIZE][/P][P][SIZE=4]  除了修订法律,还应按照法律法规来严肃处理类似暴力事件,让触碰法律底线的成年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如2016年11月7日,按照新修订的刑法审判,吉林针刺幼儿园学生的老师获刑需入狱两年多,相信该案件的审判会对全国教育者、教育机构起到强烈的警戒作用。[/SIZE][/P][P][SIZE=4]  而有的未成年犯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他们觉得《古惑仔》等电影里面的打打杀杀的做法很酷,很威风。可见,暴力影视、暴力网游对学生思想的冲击是很大的,如何从这方面下手,预防校园暴力,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吕贻晓 宁致远,为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华中师范大学"微助教"为何这样火[/SIZE][P][SIZE=3]2016年12月06日  作者:通讯员 党波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COLOR=#000080][SIZE=4][B]500多所高校4700余名教师采用 开设4500门课程吸引16万用户[/B][/SIZE][/COLOR][/ALIGN][/P][P][ALIGN=center][COLOR=#000080][SIZE=4][B]华中师大“微助教”为何这样火[/B][/SIZE][/COLOR][/ALIGN][/P][P][SIZE=4]  短短半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田媛开发的“微助教”手机应用软件,便获得高教界广泛认可。遍布20多个省份500多所高校的4700多名教师,在“微助教”平台上开设了4500门课程,覆盖学生16万余人,开展课堂互动90余万人次。[/SIZE][/P][P][SIZE=4]  “微助教”为何这样火?[/SIZE][/P][P][B][SIZE=4]   从教师角度研发的教学APP[/SIZE][/B][/P][P][SIZE=4]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改革前景,但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也将很多学生变成了“低头族”。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讲,等到考试前夕才突击重点范围,这样的课堂表现让很多教师迷茫困惑,与此同时,期末考试的分数也不再成为能完整考量学生能力的标准。[/SIZE][/P][P][SIZE=4]  田媛表示,市场上大量教育类APP(手机应用软件)的出现,试图以更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试图用更丰富花哨的内容表现形式留住学生。但是手机APP和教学展示软件插件的开发,都给高校教师本就繁重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并没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理解高效课堂中教师最在意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堂互动问题。繁复的学生成绩展现方式,反而使得量化的标准更加难以制定。反观学生,这样的教学插件对学生的自觉性、注意力和学习硬件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无法让学生紧密地融入学习。[/SIZE][/P][P][B][SIZE=4]  “微助教”5分钟便可搭起智慧课堂[/SIZE][/B][/P][P][SIZE=4]  田媛说,“微助教”致力于做一款真正面向高等教育的课堂互动工具,它强调的是操作简便、方便实用、有趣味性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它不需要下载任何APP,不需要教师提前学习很多的软件使用知识,不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不需要学生适应过多的课程展现手段,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需要教育管理者把课堂硬件条件提高到最新水平,增加高校的教学支出负担。它能够给教师带来“控制感”,给学生带来“参与感”,给教育管理者带来“安全感”。[/SIZE][/P][P][SIZE=4]  教师可以通过“微助教”要求学生参与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实时评价教学效果。在学生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已经超过大多数教师的时候,教师继续运用单一的教学技术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互动沟通障碍。“微助教”利用最轻便、实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只需要花费5分钟便可以帮助教师搭起一个智慧课堂,进行高效率的课堂师生互动,让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控制感,也给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多的发挥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大班教学环境中)。此外,它还能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不足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避免课堂教学失败。[/SIZE][/P][P][B][SIZE=4]  “微助教”教师不卖萌也能把握课堂[/SIZE][/B][/P][P][SIZE=4]  “微助教”的使用基于目前国内使用范围最广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不需要学生单独下载APP,不必受制于通信网络和手机版本。学生只需在微信中关注“微助教”公众平台,便可以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利用“微助教”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签到、答题和参与讨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互动完成之后,“微助教”会即时统计学生的参与成绩,并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只有教师才能见到的网页版屏幕之上,学生的参与效果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参与率和答题正确率的不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转变当时的课堂气氛。[/SIZE][/P][P][SIZE=4]  上线半年时间,众多教师的使用反馈都表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微助教”在课堂控制、过程评价、教法创新这三个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SIZE][/P][P][SIZE=4]  有了“微助教”,教师不讲段子、不卖萌也可以通过便捷的全员参与来调动学生们的注意力,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面对教学过程评价,“微助教”可以通过高效的全班测试来弥补传统个体抽样测试的不足,让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稳步推进教学进程。同时,“微助教”帮助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客观记录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教学活动,用数据说明谁才是课堂上最活跃、最投入的学生。(通讯员 党波涛)[/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SIZE][P][SIZE=3]2016年12月12日  作者:陈宝生  来源:人民日报[/SIZE][/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SIZE][/COLOR][/B][/ALIGN][/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SIZE][/COLOR][/B][/ALIGN][/P][P][ALIGN=center][SIZE=4]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SIZE][/ALIGN][/P][P][SIZE=4]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情真意切,是加强教育和教师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在讲话中,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一重要论述,是总书记继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后,对教师职业社会地位新的诠释定位,是对教师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SIZE][/P][P][SIZE=4]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国制造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任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要实现上述一系列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教师。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意义重大而紧迫。[/SIZE][/P][P][B][SIZE=4]  强化待遇保障,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SIZE][/B][/P][P][SIZE=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待遇保障,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SIZE][/P][P][SIZE=4]  组织上有依靠。增强为广大教师服务好、服好务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广大教师的挚友、诤友、贴心朋友,善于运用沟通、协商、谈心等方式做好思想工作,多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多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支持他们充分释放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SIZE][/P][P][SIZE=4]  工作上更体面。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内部治理机构,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编制管理,健全教职工补充长效机制,保证充足的人员配备,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SIZE][/P][P][SIZE=4]  生活上更有尊严。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SIZE][/P][P][B][SIZE=4]  实现教师为本,让教师在事业上有成就感[/SIZE][/B][/P][P][SIZE=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总书记对教师履行使命责任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教师建功立业的明确要求。[/SIZE][/P][P][SIZE=4]  促进专业成长。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办好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构建现代师范教育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专业课程,加强教育实践,健全质量保障,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教师培训,落实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制度,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各具特色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教研制度,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不断获得专业成长。[/SIZE][/P][P][SIZE=4]  优化管理服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制定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聘用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打破教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深入推进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努力扭转中小学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师的倾向,努力扭转高校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静心研究。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教学、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充分体现知识价值。[/SIZE][/P][P][SIZE=4]  成就事业华章。引领广大教师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站稳政治立场,明辨是非正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支持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力量。鼓励广大高校以科研为主的教师,不断取得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SIZE][/P][P][B][SIZE=4]  弘扬尊师风尚,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SIZE][/B][/P][P][SIZE=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他还强调,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就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大力弘扬尊师风尚,使尊师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和血液中,内化为大家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让教师在社会上有荣誉感。[/SIZE][/P][P][SIZE=4]  厚植尊师文化。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必须把尊师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尊师思想、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构建新时期尊师文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SIZE][/P][P][SIZE=4]  加强尊师教育。加强社会教育,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新媒体、剧院、街道板报等多种渠道,营造全社会尊师光荣、鄙师可耻的浓厚氛围。加强校园教育,把尊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帮助每个孩子从小埋下尊师的种子。加强学生家长教育,赢得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支持。[/SIZE][/P][P][SIZE=4]  落实尊师行动。把尊师文化融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治国理政理念和实践中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坚持教育规划、资金、政策等要素优先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完善教师荣誉制度,深入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推选活动,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设立荣誉奖项,构建中央和地方系统衔接、层次分明的荣誉体系。[/SIZE][/P][P][B][SIZE=4]  维护师道尊严,教师要增强成为好老师的使命感[/SIZE][/B][/P][P][SIZE=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还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成为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既是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前提。[/SIZE][/P][P][SIZE=4]  自觉崇德修身。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涵养道德情操,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以德立身、德行天下的品行之师。自觉培育仁爱之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以爱化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美丽绽放,滋润学生人格之树健康常青。[/SIZE][/P][P][SIZE=4]  夯实扎实学识。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经典名著,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深厚学养。积极站在时代前沿,刻苦钻研,充实新知,特别要提升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理念、升华专业知识。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要,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专业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SIZE][/P][P][SIZE=4]  提高创新本领。自觉提高教育创新的本领,直面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教育思想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破解育人瓶颈障碍。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本领,特别是高校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围绕国家需要、人民需求,努力取得辉煌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的本领,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呵护者、创造能力的培育者、创业生涯的指导者,把大学生、职教学生培养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代新人。[/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教育政策储备库信息系统正式上线[/SIZE][P][SIZE=3]2016年12月12日   来源:教育部[/SIZE][/P][P][P][P][ALIGN=center][B][COLOR=#000080][SIZE=4]教育政策储备库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SIZE][/COLOR][/B][/ALIGN][/P][P][SIZE=4]  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教育政策储备库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这是中心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能力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服务支撑能力具有重大意义。[/SIZE][/P][P][SIZE=4]  2015年7月,中心启动系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汇总逾26000条政策文本,达6000余万字,初步建成国内最大最全的教育政策信息库。系统集收集、整理、展示、分析重大教育政策,储备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成果于一体,为各级教育政府部门和各类教育智库总结分析教育政策、研究制定教育决策,提供基础性和前瞻性服务。系统全面汇总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重大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并对重要国际教育组织、发达国家和重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政策、改革动态和研究报告进行了分类整合。[/SIZE][/P][P][SIZE=4]  为提高便捷性和实用性,系统还开发了政策文本标题、全文关键词、二次关键词、发文单位、发文时间、接收单位等多层次精确检索功能,并通过中国教育智库网为教育系统提供免费服务。[/SIZE][/P][P][SIZE=4]  下一步,中心将在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基础上,补充更新各级各类教育和经济、社会、科技、民生等领域政策信息,研发增设信息搜索结果智能分析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用户可以通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网址:www.csdp.edu.cn)公共服务平台登陆教育政策储备库或通过中国教育智库网(网址:www.eduthink.com.cn)查询使用。[/SIZE][/P][/P][/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问题少年”走出“江湖”[/B][/SIZE][/P][P][SIZE=3]作者:本报通讯员 胡敏 本报记者 鲁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P][P] [/P][P][ALIGN=center][IMG]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612/P020161215315283810516.jpg[/IMG][/ALIGN][/P][P][ALIGN=center]付业兴 绘[/ALIGN][/P][P][FACE=楷体_GB2312]  [SIZE=4]  鲜血溅出来的瞬间,阚凝脑中一片空白,没有怜悯,也没有恐惧。阚凝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只知道从小到大的玩伴强子被别人欺负了。[/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4]    对方来势汹汹,仗着人多不断地讲脏话挑衅,阚凝这边不甘示弱,大家说的话越来越难听,开始骂爹骂娘,这一下触怒了阚凝。[/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4]    “你敢骂我妈!”他接过朋友递来的刀,朝着对方捅了过去。在他看来,自己怎么样都行,但家人是决不能触碰的底线。[/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4]    冬季的一个午后,成都市52中整齐、干净的男生寝室里,阚凝坐在床铺上平静地回忆着两年前的一幕,仿佛讲起一个遥远的故事。[/SIZE][/FACE][/P][P][SIZE=4]   [B] 1.从被欺凌到欺凌[/B][/SIZE][/P][P][SIZE=4]阚凝曾经是成都市温江区一所初中的“风云人物”,同学们都知道他不好惹。[/SIZE][/P][P][SIZE=4]一次课间休息时,班上同学不小心撞到了阚凝,他随即火冒三丈,大喊:“你没长眼睛吗?”见对方态度强硬,阚凝顺手提了板凳朝对方抡过去。”[/SIZE][/P][P][SIZE=4]对于阚凝来说,打架不需要多么慎重的理由。“看不惯”“嘴臭”“一句话惹毛了”……一学期下来,大一点的群架就有七八次。[/SIZE][/P][P][SIZE=4]其实,小学时,阚凝成绩不错,考七八十分没有问题。到了初中,突然多出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科目,阚凝跟不上。[/SIZE][/P][P][SIZE=4]阚凝有点着急,弄不懂的题目,就去问班主任。班主任教计算机,阚凝却拿了数学题来问,老师不悦:“自己回去想,弄不懂的问同学!”[/SIZE][/P][P][SIZE=4]阚凝自嘲地笑笑,再也没问过任何人。从此,他不会做的题不做,不想上的课不上,面对老师和妈妈质疑的目光时,他仍是自嘲地笑笑。“说了他们也不懂,他们帮不上。”阚凝觉得,能帮上忙的是他的“朋友”。[/SIZE][/P][P][SIZE=4]小学六年级时,阚凝差点被打。一群不认识的学生到他的教室门口,高声叫喊他的名字,阚凝一脸茫然地走出去,面对的却是高高举起的拳头。[/SIZE][/P][P][SIZE=4]还好,班上同学阿亮及时阻止了这群学生。原来阿亮的一帮“朋友”里,就有和对方认识的人。就是这个阿亮,带着阚凝来到了一个从没想过的“江湖”。[/SIZE][/P][P][SIZE=4]对于阚凝来说,这个“江湖”如此美好——自由自在没人管,每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活安逸,心情轻松”。[/SIZE][/P][P][SIZE=4]所以,当“朋友”第一次招呼他去打架时,阚凝也没多想。他们把一个同年级的男生绑起来,按在地上,乱拳乱脚雨点般地击中男生,对方最后一瘸一拐地离开。[/SIZE][/P][P][SIZE=4]一个13岁的少年,打架时在想些什么?[/SIZE][/P][P][SIZE=4]阚凝说,没想太多,打赢了就开心,觉得自己很厉害,帮朋友出了口气。[/SIZE][/P][P][SIZE=4]“看到对方受伤难过没?”[/SIZE][/P][P][SIZE=4]“没有。”[/SIZE][/P][P][SIZE=4]“如果对方受伤进医院了,会内疚吗?”[/SIZE][/P][P][SIZE=4]“不会,会害怕对方找上门来,要赔钱。”[/SIZE][/P][P][SIZE=4]很快,“朋友们”会的,阚凝都会了:抽烟、喝酒、打网游。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他做这做那,没有人指责他作业没做好、考试没考好。[/SIZE][/P][P][SIZE=4]“孩子进入一个圈子之后,需要融入团队亚文化。”成都52中校长程鹏强说,在社会青年的团队中,他们并不一定对打架、抽烟、喝酒本身感兴趣,而是想通过这些融入团队亚文化。而在以学习知识为中心任务的普通学校里,学习成绩、行为表现组成团队亚文化,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仅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融入同学的圈子也很困难。[/SIZE][/P][P][SIZE=4]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给出“易被欺凌孩子”的画像:不特别聪明,家里并不有权有势,甚至比较贫穷,最重要的是他比较孤独,没有同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绩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就成为了“被欺凌对象”。[/SIZE][/P][P][SIZE=4]阚凝就曾经是一个“被欺凌对象”,但通过偶然的机会融入社会“朋友”的圈子后,他渐渐成为了一个“欺凌者”。[/SIZE][/P][P][SIZE=4]   [B] 2.最后一根稻草[/B][/SIZE][/P][P][SIZE=4]直到今天,梁秀都不知道儿子阚凝曾经动刀伤人的事情。[/SIZE][/P][P][SIZE=4]梁秀在酒店当服务员,是家里的顶梁柱。8年前,她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面部和手大面积烫伤,就再也没有上过班。[/SIZE][/P][P][SIZE=4]每天饭点,是梁秀最忙碌的时候,尤其是晚餐,必须等到客人们都走了,收拾妥当了她才能离开。[/SIZE][/P][P][SIZE=4]爸爸的话,阚凝几乎不听,他嫌爸爸说话没什么道理,还“出口就是脏话”。有时学校开家长会,梁秀忙不过来,就让爸爸去,阚凝拦着不让。梁秀知道,“娃娃是嫌他爸去了丢脸。”[/SIZE][/P][P][SIZE=4]但是,这位“顶梁柱”的话,在儿子那里,也不过是反复的唠叨,“妈妈一讲起道理来,我就觉得很烦”。[/SIZE][/P][P][SIZE=4]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让梁秀与阚凝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她对儿子的了解更多来自学校。[/SIZE][/P][P][SIZE=4]小学五六年级,老师就反映孩子“很好动”,容易跟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她只当是孩子间的“玩儿”。进了初中,梁秀才发现孩子越来越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管不住了。[/SIZE][/P][P][SIZE=4]有一次,阚凝因为一个“朋友”和对方闹了矛盾,双方约好要好好“干一场”。阚凝这边准备了很多钢管,对方也不甘示弱,操起“家伙”对着阚凝猛打。阚凝身材虽不算粗壮,但灵巧结实,下手稳、准、狠,当场把其中一个人打得爬不起来。[/SIZE][/P][P][SIZE=4]事后,阚凝才意识到这一次事情可能闹得有点大,一连躲了三四天没去上课,担心赔钱或对方报警。结果,对方并没有闹,这件事就这么“翻篇”了。[/SIZE][/P][P][SIZE=4]阚凝说,习惯了之后,打架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他甚至越发懂得其中的“道道”:打架时最好不动刀,动刀也要把握分寸,伤人不伤要害,基本上不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SIZE][/P][P][SIZE=4]他甚至还懂得一点法律知识,“14岁前,只要不太‘出格’,基本上不至于犯法”。[/SIZE][/P][P][SIZE=4]为什么要“混社会”?[/SIZE][/P][P][SIZE=4]“学习太辛苦,在外面耍野了。”阚凝说。相比学校,“江湖”里有相互慰藉的“朋友”,有烟有酒,有肆意绽放的青春。[/SIZE][/P][P][SIZE=4]“‘问题孩子’往往跟父母产生了情感的断裂,在‘完整家庭’中也可能发生。”程鹏强说,根据近些年的观察,除了传统的单亲、留守、隔代抚养家庭容易造成亲情纽带断裂之外,家庭中一些非传统的安全隐患也容易造成亲情伤害。比如父母沟通不畅,父母与孩子沟通不畅,父与母、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价值观的冲突,社会压力导致父母情绪化严重等问题,最终买单的都是孩子。[/SIZE][/P][P][SIZE=4]从此,梁秀的心每天都悬着,生怕阚凝惹出什么事来,要是犯了法,孩子可怎么办?“他还这么小,做父母的不管,以后对孩子无法交代!”梁秀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前途。[/SIZE][/P][P][SIZE=4]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孩子凌晨3点多还没回家。到处都是幸福祥和的气氛,只有梁秀裹着棉衣,在刺骨的寒风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满街找,最终还是无功而返。[/SIZE][/P][P][SIZE=4]第二天,阚凝像没事人儿一样回来了。从没对儿子动过手的梁秀,抄起木棍狠狠地打阚凝。听着孩子一遍遍地喊“我错了”,她哭得比儿子更伤心。[/SIZE][/P][P][SIZE=4]“送到工读学校去!”万般无奈的梁秀想抓住挽救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SIZE][/P][P][SIZE=4]   [B] 3.每一次犯错,都是转变的契机[/B][/SIZE][/P][P][SIZE=4]听说要把自己送到工读学校,阚凝打死都不愿意。[/SIZE][/P][P][SIZE=4]“那里可不可以抽烟?”[/SIZE][/P][P][SIZE=4]“可以!”梁秀骗他。[/SIZE][/P][P][SIZE=4]“可不可以喝酒?”“可以!”[/SIZE][/P][P][SIZE=4]“可不可以打架?”“可以!”[/SIZE][/P][P][SIZE=4]一进学校,阚凝就发现被妈妈骗了,天底下哪有没有规则的学校!成都52中跟普通学校一样,有各科学习科目,不同的是学生少、老师多,老师随时都在关注阚凝的表现。[/SIZE][/P][P][SIZE=4]“不想读,听不懂,没意思!”阚凝心中就像烧着一团火,他随时都在酝酿逃跑计划,有一次傍晚趁老师不注意翻墙出去,没走多远就被逮了回来。[/SIZE][/P][P][SIZE=4]2015年春天,成都52中围墙外的一大片农田里,金黄的油菜花迎着明晃晃的太阳,灿烂绽放。成都52中老师们心中却绷着一根弦。[/SIZE][/P][P][SIZE=4]没多久,阚凝又和两个同学“逃跑”了,阚凝还没走出教学楼就被逮住,另外两个同学躲到校园角落,班主任卢立发动全班同学才把他们找了出来。[/SIZE][/P][P][SIZE=4]“阚凝容易受别人影响,容易冲动,不会过多考虑结果。”卢立班上15个学生,他很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SIZE][/P][P][SIZE=4]这次,卢立并没有要求请家长,而是低调地按班规处理,和阚凝进行了一次恳谈。[/SIZE][/P][P][SIZE=4]恳谈之后怎么办?工读学校有什么“非常的管理方法”?[/SIZE][/P][P][SIZE=4]班主任卢立笑了笑:“还真有!”在他班上,他常用的处罚是“拥抱”。如果孩子们发生冲突,他会让两个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再次演练刚才的情景。演着演着,往往孩子们自己就笑起来。然后,他会“罚”两个孩子拥抱,他发现拥抱的力量能融化许多负面情绪。[/SIZE][/P][P][SIZE=4]在52中,要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没有惩戒肯定不行,针对偷东西、肢体冲突和不交作业、逃课等行为,老师们想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点子。有的老师让犯错的孩子写出自己的100条优点,反而把孩子“难住了”;有的老师让孩子绕操场跑50圈,孩子跑完之后的感受不是“下次不再犯”,而是“我和老师扯平了”。[/SIZE][/P][P][SIZE=4]几个月的时间里,阚凝和老师不停上演着“逃跑—找寻—惩罚”的戏码。阚凝曾抓耳挠腮地思考了自己的100条优点,也在学校操场上跑了很多次50圈。还有一次体育课上,跟同学推搡之后,被卢立“罚”拥抱,阚凝也不自觉地笑了。[/SIZE][/P][P][SIZE=4]而每次惩罚之后,卢立还要阚凝讲清楚事情的原由,以朋友的身份告诉阚凝事情还可以怎样看待。阚凝恍惚觉得,同学们口中的这位“卢哥”身上,有着和那些社会“朋友们”相似的地方。[/SIZE][/P][P][SIZE=4]几个月过去了,卢立和阚凝没有变成“警察与小偷”“规则制定者和破坏者”的关系,反而一步步越走越近。[/SIZE][/P][P][SIZE=4]学生的错误不会被“贴标签”,都按照约定规则经历“惩罚—沟通—纠正”的过程。“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转变的契机。”卢立说,52中的老师们相信,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一定会达到“拐点”。[/SIZE][/P][P][SIZE=4]   [B] 4.有“伤”的孩子,最渴望亲情的温暖[/B][/SIZE][/P][P][SIZE=4]“拐点”什么时候到来,谁也不知道。[/SIZE][/P][P][SIZE=4]不久,阚凝又惹事了,因为纹身违反了校规。[/SIZE][/P][P][SIZE=4]这次,梁秀被叫到了学校。一路上,她想起大半夜,儿子骑着电瓶车在暗夜里疾驰,她和老公在后面追赶的情景,还有挨家挨户到处打听孩子下落的日子。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SIZE][/P][P][SIZE=4]在办公室,班主任的陈述她已经听不太清,无法压抑情绪的梁秀绝望地哭起来,哭声“撕心裂肺”。[/SIZE][/P][P][SIZE=4]阚凝“扑通”一声,给母亲跪下了。[/SIZE][/P][P][SIZE=4]卢立第一次看到阚凝情绪这么激动,痛哭流涕,不断给母亲保证要学好,生怕母亲伤心。卢立知道,这一刻,孩子是真的理解了父母的不易。[/SIZE][/P][P][SIZE=4]“对于亲情,任何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正如阚凝打架时,不管自己如何受伤,也决不让父母受到侮辱。”卢立说。[/SIZE][/P][P][SIZE=4]在52中校园里,女教师的比例并不少,男老师也并非个个人高马大。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群老师怎么“管得住”?[/SIZE][/P][P][SIZE=4]“工读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程鹏强说,“情通而理自达”,这群孩子往往讲情感、讲义气,所以情感的沟通被提到第一位。[/SIZE][/P][P][SIZE=4]一次,学生王玲(化名)肠痉挛,医生看过之后说问题不大,连药都不开,但王玲却一直表现出很难受的样子。心理老师向虹知道其中可能有“装”的成分,但她从头到尾没有揭穿,全程陪伴。最后王玲终于袒露出心迹,她想家了,想让妈妈来看她。[/SIZE][/P][P][SIZE=4]“工读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有‘伤’,他们渴望亲情的温暖。”向虹知道,“装”的背后是孩子强烈的情感需要,如果此时不满足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有犯错的借口。[/SIZE][/P][P][SIZE=4]“转变一个孩子,很多时候要从亲子关系上突破。”卢立说,让家庭教育起作用,学校教育会事半功倍。[/SIZE][/P][P][SIZE=4]阚凝班上的班长林昊曾经也是“火药桶”。一天晚上洗脚时,才脱了一只鞋,父母就很严厉地跟他谈早恋的问题,一言不合,林昊穿着一只鞋就离家出走了。[/SIZE][/P][P][SIZE=4]“完美家庭”也会造就“问题孩子”。林昊父母只看到孩子因为早恋,成绩从前十名落到后面,却忘记了父母高期待所带来的重重压力。[/SIZE][/P][P][SIZE=4]重新连接上亲情的纽带往往是“问题孩子”转变的“拐点”。[/SIZE][/P][P][SIZE=4]眼看着学校要举行一次面向社会的公益活动,林昊要在成都繁华的商业街区进行手语表演,卢立悄悄和林昊父母商量,让他们到现场给林昊一个惊喜。[/SIZE][/P][P][SIZE=4]表演当天,林昊父母叫上七大姑、八大姨组成了一个热闹的亲友团,林昊不经意地瞟了一眼,起初表现得相当平静,不一会儿,脸上缓缓地漾起一丝微笑。[/SIZE][/P][P][B][SIZE=4]5.“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SIZE][/B][/P][P][SIZE=4]在52中校园里,阚凝几乎跟每个老师都很熟。[/SIZE][/P][P][SIZE=4]“跟我最好的是班主任卢哥,还有教版画的斌哥,其他的老师也都很熟悉,因为他们晚上还要值夜班。”阚凝轻轻松松就数出一大串跟他关系好的老师。[/SIZE][/P][P][SIZE=4]阚凝还是改不了那个老习惯,无论什么科目的题,都找班主任问。[/SIZE][/P][P][SIZE=4]“他会搭理你吗?”[/SIZE][/P][P][SIZE=4]“只要卢哥会的,都会给我讲。”阚凝不经意地笑了一下。[/SIZE][/P][P][SIZE=4]为什么这些孩子“家长管不了,普通学校老师管不了”,而工读学校老师说的话,他们愿意听?卢立认为,沟通策略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工读学校的老师花了大量精力,牺牲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长时间地陪伴孩子成长。老师们24小时跟孩子待在一起,进行的是“心灵交汇”的高质量陪伴。[/SIZE][/P][P][SIZE=4]52中是全封闭式学校,学生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老师基本是全天候陪伴学生。一天半夜2点,卢立巡夜时发现一个男生翻来覆去睡不着,小声地问他,结果孩子说肚子疼。卢立当即背着学生到医院,挂号、找医生、输液,忙前忙后,一直陪到白天。[/SIZE][/P][P][SIZE=4]向虹说,每次值夜班时,睡觉都会非常警醒。“一会儿担心新生跑了,一会儿担心孩子情绪不对了,特别担心有孩子生病。”[/SIZE][/P][P][SIZE=4]“家长在孩子身边,却在旁边打麻将、打电话、打游戏,这不叫陪伴。”卢立说,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思想和情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才是高质量的陪伴。[/SIZE][/P][P][SIZE=4]和阚凝一样的“问题孩子”曾在普通学校中被视为叛逆的另类,但在这里,像“长在身上的刺”一样不可接受的缺点仿佛一下子“消失”了,同学之间平等了,老师更多扮演家长的角色,陪聊天、陪睡觉、陪看医生……[/SIZE][/P][P][SIZE=4]除了陪伴,52中的校园文化、课程规划、教学方式、同伴文化都围绕孩子生成。[/SIZE][/P][P][SIZE=4]52中开足开齐了所有中考科目,还开设了足球、书法、版画、羌绣等多种素质拓展课。阚凝的文化课基础较差,但选修课足足选了四门。[/SIZE][/P][P][SIZE=4]阚凝在这些科目中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乐趣。“我打算再练练,到了寒假,就可以给家里写一副春联。”阚凝说。而足球则成为了他的一项特长,曾指导过国家级球星的校外辅导员不止一次夸奖他很有天赋,他也顺利实现了自己进校队的愿望。他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好好努力,凭借体育特长考上“3+2”的大专。据统计,52中80%的学生能进入职高或“3+2”的五年制专科专业,20%的学生能进入普高,和同龄孩子一样参加高考。[/SIZE][/P][P][SIZE=4]阚凝觉得,如今,在学校有很多事可以做,而以前心中那股随时要往外跑的“火苗”已经慢慢弱下去了。[/SIZE][/P][P][SIZE=4]“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在班级阅读栏里,阚凝抄录了《小王子》中的话。这份“彼此需要”,曾经他感受不到,如今都找回来了。[/SIZE][/P][P][SIZE=4]“如果有朋友再要去‘混江湖’,我一定会去讲自己的故事,劝一劝。”阚凝说。[/SIZE][/P][P][SIZE=4]采访这天,卢立正在办公室统计学生会的选票,阚凝高票当选文体部部长。[/SIZE][/P][P][ALIGN=center][B][FACE=楷体_GB2312][SIZE=4]—— 记者手记 ——[/SIZE][/FACE][/B][/ALIGN][/P][P][ALIGN=center][B][SIZE=4]谁来拯救他们 无处安放的青春[/SIZE][/B][/ALIGN][/P][P][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4]本报记者 鲁磊[/SIZE][/FACE][/ALIGN][/P][P][SIZE=4]我问阚凝,卢老师更像家长还是更像朋友?阚凝说更像家长。[/SIZE][/P][P][SIZE=4]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跟长辈沟通,而是不知道如何沟通。“问题少年”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跟成人的沟通链发生断裂,如果跟父母和老师的情感链同时出现问题,孩子在成人世界被认可、被需要的通道就关闭了,随即,网瘾、早恋、小团体这些“诱惑”就会涌现出来。[/SIZE][/P][P][SIZE=4]这时,我们看得见的是行为问题,看不见的却是孩子青春期身体迅速成长,与心理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之间严重的不匹配。如果我们给不了,孩子总会在某个地方找到。阚凝找到的是通过身体对抗获得尊重,林昊找到的是用早恋逃避亲人带来的压力。[/SIZE][/P][P][SIZE=4]成都52中的老师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几十年的办学经验,老师们探索出了这条路径,给孩子们补上和家庭、学校的情感链,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希望,帮助他们规划未来。根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协会副会长李玫瑾的观点,这些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孩子才可能听你的,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而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才能够坐得下来,学得一技之长。[/SIZE][/P][P][SIZE=4]孩子终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曾经采访过被检察院做“附条件不起诉”的帮教少年,当他过早脱离学校教育,而没有一技之长、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正当谋生时,他可以偷可以抢,可以贩毒,而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SIZE][/P][P][SIZE=4]阚凝说,他打架时并不会想太多,刀子捅下去,事后想到的也只是如何“躲”过责罚,不会想到给对方身体造成什么伤害,给对方家人造成什么伤害。阚凝说了实话,因为他当时跟父母的情感链都是断裂的,母亲哭、喊、打他,都不会对他的行为造成任何影响。[/SIZE][/P][P][SIZE=4]和52中一样,大部分工读学校在校生在十几名到100多名之间,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他们是极少数,但这极少数如果不能在教育的范畴内解决问题,就会是一个个“定时炸弹”,在学校是“问题少年”,那么到了社会呢?[/SIZE][/P][P][SIZE=4]“除了极个别需要医学介入的学生之外,绝大部分孩子只要学校和家庭一起努力,就能教育‘好’。”就像52中心理老师向虹说的一样,“好”的定义对于“问题少年”来说,就是不做违法、出格的事,长大以后能自食其力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真正融入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报通讯员 胡敏 本报记者 鲁磊)[/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老师们 是什么影响了你的教学[/SIZE][P][SIZE=3]2016年12月16日  作者:张广林 苏珊  来源:现代教育报[/SIZE][/P][P][B][FACE=楷体_GB2312][SIZE=4]核心提示[/SIZE][/FACE][/B][/P][P][FACE=楷体_GB2312][SIZE=4]  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当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老师们快来看看是哪三个重要因素吧。[/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4]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通过对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教师课堂和教学情况,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能力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忽视实践能力、教师培训缺乏有效性、教学形式单一,分别成为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学当中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SIZE][/FACE][/P][P][SIZE=4]  [B]影响因素一 [/B][/SIZE][/P][P][B][SIZE=4]  语文:重理解 轻实践[/SIZE][/B][/P][P][SIZE=4]  在语文课上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们通常会从课堂上学到什么?近日,根据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对小学五年级语文课《记金华双龙洞》的课堂调查显示,学生们在学完课文之后最大的收获居然是“把握了作者游览的顺序”,而不是“学习了文章的写法”。[/SIZE][/P][P][SIZE=4]  小学语文学科问题研究报告执笔人张立军指出,通过这个研究案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存在重理解、轻实践的问题,而这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SIZE][/P][P][SIZE=4]  张立军表示,近几年这一问题显得较为突出。2012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学业质量评价、分析与反馈系统(BAEQ)项目数据显示,由于教师在教学和课堂上“重理解、轻实践”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与积累”部分能力的考查中,出现得分率不平衡的问题。学生在阅读指定文章后“整体感知”的得分率高达84.3%,而对文章“做出评价”的得分率仅为62.5%,这充分说明学生在需要复杂思维加工的题目上表现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依旧停留在浅层次思维阶段。[/SIZE][/P][P][SIZE=4]  [B]影响因素二[/B][/SIZE][/P][P][B][SIZE=4]  数学:培训缺乏有效性[/SIZE][/B][/P][P][SIZE=4]  在一节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后,研究人员对前来听课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听课教师在被问到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学习效率时认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应付课堂上生成的问题。[/SIZE][/P][P][SIZE=4]  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们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而这些都是数学学科过于专业化所产生的问题。[/SIZE][/P][P][SIZE=4]  小学数学学科问题研究人员贾福录表示,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教学对于教师的知识和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对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训存在教师需求和培训课程之间无法形成“无缝对接”的问题,即现有的培训形式和活动无法满足部分教师的培训和提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发展培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这个因素造成了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处理学生生成问题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等问题。[/SIZE][/P][P][SIZE=4]  [B]影响因素三 [/B][/SIZE][/P][P][B][SIZE=4]  英语:教学形式单一[/SIZE][/B][/P][P][SIZE=4]  在一节英语常规课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回答英语课文的理解时,近一半学生没有积极与老师展开互动,一些学生比较茫然地看着老师,只有寥寥数人举手回答问题;在分组朗读故事环节中,个别学生不参与角色分配,只是拿着书听别人读; 在课外教学中,仅有40%的老师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而活动内容仅限于定期举办英语角或英语节。[/SIZE][/P][P][SIZE=4]  对此,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晓东指出,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一些老师过度关注语言知识传授的训练,同时,课下开展语言实践的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这样使学生依旧处于被动性语言教学阶段,对于语言学习缺乏热情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本报记者 张广林 见习记者 苏珊)[/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英国教师正面临网络欺凌[/B][/SIZE][/P][P][SIZE=3]作者:李碧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SIZE=4]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们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今,不仅学生面临网络欺凌问题的威胁,教师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问题也屡见不鲜。[/SIZE][/P][P][SIZE=4]上月,英国广播公司再次发布有关教师遭受网络欺凌的报道,表示英国学生和家长在线欺凌教师行为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这种肮脏以及带有侮辱性的个人评论正在损害教师的健康和利益,同时也将削弱他们对教师这份工作的信心和热情。[/SIZE][/P][P][B][SIZE=4]    因受网络欺凌而长期抱怨[/SIZE][/B][/P][P][SIZE=4]2015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曾报道,教师正在面临来自社交媒体的更多威胁和虐待,甚至有许多教师因受到了网络欺凌而长期抱怨。为此,英国教师工会发出警告称,将会有更多的教师面临由社交媒体带来的网络欺凌问题的困扰,他们将遭受来自学生们的性别歧视、种族主义言论以及对外表的攻击性评论等伤害。另外,教师还有可能遭受来自学生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攻击。[/SIZE][/P][P][SIZE=4]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500名英国教师中,约有60%的教师表示他们曾经遭受过网络欺凌的虐待,相比去年的21%增长了将近一半。调查发现,有教师在网络上的照片被人们通过修图软件加上了一些侮辱性的词语。在另一个案例中,有学生随意使用一位怀孕教师的名字在网络上发布具有侮辱性的言论。[/SIZE][/P][P][SIZE=4]针对这些侮辱性的言论,调查显示,48%的侮辱性言论是由学生发布的,有40%的侮辱性言论是由其父母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的,另外,有12%的侮辱性言论需要父母和学生一同承担责任。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有62%的学生表示有发布过侮辱性的言论,与此同时,有34%的学生表示有拍摄照片或视频但是没有上传到网络。[/SIZE][/P][P][SIZE=4]另外,调查发现,有33%的教师收到了学生对他们行为的评论,其中,有9%的教师收到来自学生对其不适当行为的指控,有8%的教师被学生认为其有威胁的行为。据统计,对教师实施的网络欺凌行为中有57%的学生年龄在14岁至16岁之间,还有38%的学生年龄在11岁至14岁之间,有1/5的学生年龄在16岁至19岁之间,有5%的学生年龄仅为7岁至11岁。[/SIZE][/P][P][B][SIZE=4]    网络欺凌现状堪忧[/SIZE][/B][/P][P][SIZE=4]英国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实施网络欺凌行为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包括随意在社交媒体发布教师的照片并对教师实施侮辱性的言论攻击;冒用教师的名字发布色情信息使教师遭受性骚扰;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对教师具有虐待性质的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对教师外表进行攻击性的评论等。[/SIZE][/P][P][SIZE=4]在参与英国校园管理服务调查的1188名教师中,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父母的在线行为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遭受了的这种负面行为影响。[/SIZE][/P][P][SIZE=4]由网络欺凌行为带来的教师抑郁等心理问题随处可见。在调查中,一位小学班主任透露,家长们在网络社交软件的聊天群组中针对她的某些小问题进行断章取义的、无止境的投诉和评论之后,她需要服用抗抑郁药来缓解压力。[/SIZE][/P][P][SIZE=4]另一位名叫玛丽的教师,在18个月前开始担任班主任,从那时起,她便一直被批评。她说:“他们认为我的教学方式就是对孩子们实施欺凌行为,其实所有我做的事情全都是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受教育情况。学生家长可能会针对我的某些行为做一些简单的评论,而其他人会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添油加醋’,导致这种在线评论失去了控制,并且这些错误的解释将会一直存在,而我也没办法把评论删除。我觉得我已经失去了保卫自己的能力了。”[/SIZE][/P][P][SIZE=4]社交媒体不仅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对于某些人而言,社交媒体就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出那些永远不会面对面说出来的负面和不准确的评论。而这些评论也可能引起教师个人的关注,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SIZE][/P][P][B][SIZE=4]    需要合理应对网络欺凌[/SIZE][/B][/P][P][SIZE=4]由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实施的网络欺凌行为给教师带来的影响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这种影响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还包括心理上的影响。因此,应对教师遭受的网络欺凌行为迫在眉睫。[/SIZE][/P][P][SIZE=4]教师应该增加自身的心理抵抗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存在心理压力很正常,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SIZE][/P][P][SIZE=4]教师应该正视由网络欺凌行为带来的影响,承认自身的不足,调整心态,加强意志,适应现实。人无完人,教师也一样,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总有可能因为教学方式不适合某些学生而引起这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此时,教师不仅需要理智地避免情感冲突而减少压力,还需要多和这部分学生沟通来得到学生的理解,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SIZE][/P][P][SIZE=4]教师除了需要增加自身的心理抵抗能力以外,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不要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公开自己的资料,严把隐私设置关。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生及家长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可能性,还无形地增加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SIZE][/P][P][SIZE=4]虽然社交媒体可能会给教师的生活带来困扰,但是社交媒体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便利。只要合理利用,社交媒体也将有可能成为学校的“积极力量”。英格兰小学的安德鲁·戴尔(Andrew Teale)表示,指责社交媒体的欺凌行为就像是指责用来写反对信的一支笔一样。也就是说,学生和家长的言论自由是不由我们来控制的,我们应该发挥网络等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意地避免给教师带来的压力。[/SIZE][/P][P][SIZE=4]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不可能远离社交媒体,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使用社交媒体或多或少会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教师也应该增加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社交媒体的工作程序,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联系在线管理人员进行处理,而不是让某些不良言论肆意传播直至无法控制的程度。[/SIZE][/P][P][SIZE=4](作者李碧静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SIZE=5]一个国贫县学校食堂的三个问号[/SIZE][P][SIZE=3]2016年12月18日  作者:刘博智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P][P][P][ALIGN=center][IMG]http://www.jyb.cn/china/gnxw/201612/W020161218272850487523.jpg[/IMG][/ALIGN][/P][P][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COLOR=#0000ff][SIZE=4]12月16日中午,甘南县宝山乡一些中学生,宁肯隔着铁栅栏门买小食店老板的面包吃,也不愿在学校食堂吃午餐。 本报记者 刘博智 刘盾 摄[/SIZE][/COLOR][/FACE][/ALIGN][/P][P][SIZE=4]     不久前,本报接到中国记协转来一封发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举报信。[/SIZE][/P][P][SIZE=4]  举报信称,一家私人企业几乎承包了该县所有乡镇中心学校的食堂,当地学生营养餐存在诸多问题。[/SIZE][/P][P][SIZE=4]  甘南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县。为调查核实举报信内容,中国教育报记者两次到甘南县进行暗访。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多。[/SIZE][/P][P][SIZE=4] [B] 问号之一:为何学生不在食堂吃饭也得在饭卡存钱?[/B][/SIZE][/P][P][SIZE=4]  乡镇初中食堂每月伙食费远高于县城初中,这是让甘南县平阳镇中心校初三学生李强难以理解的现状:“一般是县里的贵,乡里的便宜,我们这里正相反。”[/SIZE][/P][P][SIZE=4]  甘南镇初中地处甘南县城,记者在暗访中了解到,该校食堂每天午饭、晚饭都是两荤两素,初三男生每月伙食费290元;平阳镇中心学校距县城80多公里路程,该校食堂每天午饭、晚饭都是一荤一素,而初三男生每月伙食费450元。[/SIZE][/P][P][SIZE=4]  除平阳镇中心学校外,记者经过调查还了解到,甘南县兴隆乡中心学校、宝山乡第一中学、巨宝镇中心学校、长山乡中心学校、中兴乡中心学校、查哈阳乡中心学校等6所学校食堂,男生每月伙食费从360元到450元不等。[/SIZE][/P][P][SIZE=4]  为何乡镇学校的食堂会比县城学校的贵这么多?甘南镇初中原校长、兴隆乡中心校校长赵丙会解释说,甘南镇初级中学比乡镇中心学校采购蔬菜等食材便宜,在校就餐学生也比该县其他乡镇学校多。[/SIZE][/P][P][SIZE=4]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件“怪事”。“甘南一中强迫学生办学校食堂饭卡,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去学校食堂吃。我孩子去吃了几次,觉得饭菜质量很不好而且还很贵。”甘南一中一位高三学生家长曾向一家当地媒体爆料。该校高一住宿学生展墨说:“学校要求住宿生不管在不在学校食堂吃饭,每月至少要往饭卡存300块钱。”[/SIZE][/P][P][SIZE=4]  对要求住宿生每月向饭卡存钱之事,甘南一中校长吴国森称,担心校外饭店不卫生、不安全,以此引导住宿生在学校食堂就餐。而政策依据是上级部门允许学校代收伙食费的文件,但他说不清文件具体名称。[/SIZE][/P][P][SIZE=4]  吴国森坦承,为加强专业化管理,该校食堂系委托管理,当时委托管理方无工商登记、餐饮许可等证件。对于无资质的机构如何保证食堂管理的专业性,吴国森未给出明确解释。[/SIZE][/P][P][SIZE=4] [B] 问号之二:到底是承包食堂还是委托管理?[/B][/SIZE][/P][P][SIZE=4]  记者调查发现,甘南县宝山乡一中、巨宝镇中心学校、长山乡中心学校、中兴乡中心学校等学校食堂的菜单惊人地一致。[/SIZE][/P][P][SIZE=4]  为何相隔数十公里的6所学校,食谱却惊人一致?食堂员工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老板孙绍东。虽然6所学校食堂的餐饮许可证显示,其法人代表均为本校校长,但食堂员工称,他们的工资均是孙绍东发的。[/SIZE][/P][P][SIZE=4]  兴隆乡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起初坚称,学校食堂是自营,与孙绍东毫无关系。后又改称学校食堂是通过委托管理而非承包的方式,委托管理方是甘南县尚宣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简称“甘南尚宣”)。工商资料显示,孙绍东是甘南尚宣法人代表。[/SIZE][/P][P][SIZE=4]  当被问及何时将学校食堂交由甘南尚宣管理时,中兴乡中心学校校长于建军回答说:“应该是2015年春季,具体时间我要看承包合同书。”随后,他又改口:“不对,是委托管理协议书。”[/SIZE][/P][P][SIZE=4]  为何校长不愿承认学校食堂已被孙绍东承包呢?因为早在2011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学校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规定,中小学食堂原则上一律不得对外承包经营。[/SIZE][/P][P][SIZE=4]  到底是承包还是委托管理,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界限?一位不愿具名的财经大学副教授告诉记者,判断标准有3条:一看是外来机构还是学校负责财务;二看学校是否向外来机构支付委托管理费;三看外来机构是否在管理食堂中获得利润。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将伙食费交给谁?[/SIZE][/P][P][SIZE=4]  在平阳镇中心学校食堂,孙绍东委派的胡姓管理员握有食堂财务室钥匙。学生将伙食费交给他,并非学校。该校校长王玉杰承认,食堂财务人员是由孙绍东而非学校委派,学校不负责食堂财务。但她坚称该校食堂属于委托管理,“学校对食堂整体上负责,我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有领导监控饭菜的价格和质量”。[/SIZE][/P][P][SIZE=4]  2012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明确要求,食堂按照“公益性、非营利性”原则,合理确定伙食费标准。但这条标准在甘南却面临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既然餐费进了公司的口袋,又如何保障公益性?学校如何防止受托方为了高利益抬高伙食费呢?[/SIZE][/P][P][SIZE=4]  企业承包或委托管理学校食堂,到底能有多少利润?中兴乡中心学校校长于建军对记者说:“伙食费收费标准、菜单由双方协商,我们当时要求他们签订一份零利润的协议。”[/SIZE][/P][P][SIZE=4]  不过,孙绍东对此的回答倒是很干脆。他说:“我要说我管学校食堂是零利润,那是糊弄人,我不可能完全为人民服务啊!”孙绍东坦承,甘南尚宣受委托管理的8个乡镇学校食堂均有盈利,每个食堂每月盈利为3000元至5000元。[/SIZE][/P][P][SIZE=4]  [B]问号之三:为何乡镇校食堂大多由企业承包?[/B][/SIZE][/P][P][SIZE=4]  黑龙江省的禁令之下,为何甘南县那么多乡镇学校仍要“顶风”而动?[/SIZE][/P][P][SIZE=4]  一位乡镇学校校长反复提到该县东阳镇中心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据《黑龙江晨报》报道,2011年,该校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共有27名学生因疑似食物中毒出现症状并进行了治疗。[/SIZE][/P][P][SIZE=4]  “当时东阳镇中心学校食堂是自己管的,出了这事,他们校长遭老罪了。”这位校长称,食堂交给甘南尚宣后,他安心多了,“一旦学校食堂出现安全问题,可以找到赔付人”。[/SIZE][/P][P][SIZE=4]  “甘南尚宣比较专业,拥有资质,对食品加工的管理较规范。”这是当地许多乡镇学校校长将学校食堂委托给甘南尚宣管理的理由,他们都对甘南尚宣专业成熟的食堂管理、风险管控系统赞不绝口。[/SIZE][/P][P][SIZE=4]  但事实上,记者可畅通无阻地进入甘南尚宣管理的部分学校食堂后厨。在兴隆乡中心学校食堂,记者看到,几塑料袋的酸菜被埋在雪窝子里,旁边就是倾倒的厨余垃圾。[/SIZE][/P][P][SIZE=4]  甘南尚宣的营业执照上写明,该公司成立日期是2014年9月,而登记机关盖章日期则为2016年3月。除了平阳镇中心学校、查哈阳乡中心学校,其他6所公办学校食堂起初被承包给甘南尚宣时,该公司是个连工商执照都没有的私人机构。[/SIZE][/P][P][SIZE=4]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学校选择不自营食堂也有苦衷。有一所乡镇学校有在校生1000多人,在编教师仅86名。在校长看来,这些教师连维持正常教学都不够,更别说再抽人去管理运营食堂了。[/SIZE][/P][P][SIZE=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要求,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为农村学校食堂配备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解决待遇等问题。[/SIZE][/P][P][SIZE=4]  对于甘南乡镇学校食堂乱象,甘南县教育部门为何坐视不管?今年10月11日,甘南县教育局曾组织过对全县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检查。对于全县学校食堂存在的“外包”问题,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知情,但记者追问为何不叫停时,该负责人说:“年初我们就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学校自营食堂的文件,要求学校尽快将食堂收回来。”[/SIZE][/P][P][SIZE=4]  早在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等部门就下发一律不得对外承包经营的文件。2012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再次明确指出,“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封闭运营,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此后,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也从每生每天3元钱涨到4元钱。但是,甘南县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食堂放弃自营。[/SIZE][/P][P][SIZE=4]  在采访中,甘南县几乎没有学生知道这4元钱的膳食补助存在,在拥有食堂的中小学,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一盒牛奶和一包饼干。[/SIZE][/P][P][SIZE=4]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明确要求,以完整的午餐为主,无法提供午餐的学校可选择加餐或课间餐。[/SIZE][/P][P][SIZE=4]  “我们也想过,但有的学生在食堂吃,有的不在。”甘南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县教育局担心,如采用一部分加餐一部分正餐的处理办法,部分家长觉得不公平,索性就全部采用加餐了。(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SIZE][/P][P][SIZE=4]  本报黑龙江甘南12月17日电(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博智 刘盾)[/SIZE][/P][/P][/P][/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0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B][/SIZE][/P][P][SIZE=3]2016年12月19日  作者:宋永华 伍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B][COLOR=#000080][SIZE=4]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 [/SIZE][/COLOR][/B][/P][P][SIZE=4]  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程中,必须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基本底线不动摇。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6年10月15日在湖北省召开的部分高校座谈会上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要做到四个“回归”,分别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本分”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 [/SIZE][/P][P][SIZE=4]  在我国积极构建世界治理体系过程中,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路径实现高水平办学目标已在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国际化办学的水平和内涵而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并提升对建成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度。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内涵,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求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还要求具有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世界一流大学也正是通过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与竞争力。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是提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参考。 [/SIZE][/P][P][SIZE=4] [B]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B][/SIZE][/P][P][SIZE=4]  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既知悉国情、热爱祖国,还愿意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美国著名西点军校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奉献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使命,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SIZE][/P][P][SIZE=4]  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对家乡和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真诚的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对祖国的热爱首先是要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并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有复兴国家的责任意识是家国情怀的最高要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从来离不开一大批拥有强烈复兴国家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 [/SIZE][/P][P][SIZE=4]  在全球化深化发展背景下,家国情怀不断受到全球主义者的冲击,全球主义又叫世界主义,是在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思潮。世界主义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是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家国情怀倡导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而世界主义却有意淡化国家与民族界限,淡化国别间的利益划分。无论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达到何种程度,都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SIZE][/P][P][SIZE=4]  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将家国情怀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将家国情怀培养成效作为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丰富家国情怀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包括加强国情教育以增强对祖国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萃取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产品,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目的,进一步强调大学生的当代责任担当意识等;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系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对家国情怀内涵的新发展与新需求,要时刻关注不同时代受教育者的特征等。 [/SIZE][/P][P][SIZE=4] [B]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B][/SIZE][/P][P][SIZE=4]  国际视野也就是全球眼光或者国际视角。人才的国际视野,可以表述为:有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观察与把握世界各行各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并为自身与国家事业服务。在拥有国际眼光与视角基础上,还要能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战略调整与布局。拥有国际视野的根本目标还在于整合全球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而服务于自身与国家事业的发展。具备国际视野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具备国际的眼光与视角,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有效整合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并最终提高自身与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SIZE][/P][P][SIZE=4]  世界一流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在新近推出的“哈佛运动”(THE HARVARD CAMPAIGN)中提出“推进全球性哈佛建设”战略行动,“提供旅行基金以确保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实地科研和实验研究”,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以培养各行各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建设具有国际显示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采取国际通行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引进国际领先的授课方式方法,搭建广泛的、深度的、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体系等。 [/SIZE][/P][P][SIZE=4]  [B]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B][/SIZE][/P][P][SIZE=4]  全球化深化发展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整合资源、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已成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征。2014年底,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HCLI)和人力资源公司德科集团(Adecco)联合发布了《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4》,评估了全球93个国家的人才竞争力,中国位居第41位。榜单显示中国较明显地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提高人才全球竞争力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世界一流大学诸如哈佛、普林斯顿等也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学校与国家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抓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能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在通晓国际规则的同时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能在各行各业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具备全球性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更新能力等。 [/SIZE][/P][P][SIZE=4]  能否平等地与世界同行对话与交流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全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也是获得所属行业世界发展前沿理念与信息的最佳途径。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能力由如下两个基本能力要素构成:一是跨文化(包括跨语言)与文明沟通交流能力;二是坚持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的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是基本原则与底线。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主动参与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的能力也是判断是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具备领导力,就是因为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Deutsche Institutfuer Normung)。在具备制定国际规则能力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者,这也是人才全球竞争力的根本目标。 [/SIZE][/P][P][SIZE=4]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要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全球领先的师资队伍、软硬件设施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充分汲取中西方各自教育优势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等。 [/SIZE][/P][P][SIZE=4]  [B]培养具有世界担当的人才 [/B][/SIZE][/P][P][SIZE=4]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人类所面临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特征,需全球人民并肩携手方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能够站在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高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方能成为时代“弄潮儿”。世界一流大学享受世界一流的声誉,拥有世界一流的各类资源,同样也需要承担起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世界性担当。“以天下事为己任”是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质,即以培养的人才、所做科研而服务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哈佛大学就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实施“‘祖国—哈佛—祖国’:哈佛毕业生将知识与精神带到各国”战略。我国高水平大学同样需要培养人才的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而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打实声誉基础,获得全球竞争力。具体来说人才的世界担当包括如下两方面基本内容:有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与人类疾苦的同情心;有为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等。 [/SIZE][/P][P][SIZE=4]  对他人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疾苦有同情心是有责任担当的前提。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同情心的人才,愿意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与探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全球人类同驻一个地球,应是休戚相关的命运与利益共同体,需共迎挑战、共享发展成就;二是要有悲悯情怀,悲悯情怀就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愿意以己之力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改变命运、获得发展。同时,还要将这种同情心转化为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要勇于担负起解决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关键性问题的责任。 [/SIZE][/P][P][SIZE=4]  为此,我国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学生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等。(作者:宋永华、伍宸,单位:浙江大学,宋永华系该校常务副校长)[/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1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53名大学生“血援”宿管阿姨[/B][/SIZE][/P][P][SIZE=3]作者: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赵蕾 沈葛頔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SIZE=4]“用可再生的血液,换回无法重来的生命!”[/SIZE][/P][P][SIZE=4]这样一则微信推送,近一段时间在浙江财经大学学生的微信朋友圈里迅速流传。[/SIZE][/P][P][SIZE=4]今年8月份,浙江财经大学生活园区54号宿舍宿管阿姨周丽俊因身体不适入院检查,经过抽血化验和骨髓穿刺等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急性骨髓细胞M5B型白血病。[/SIZE][/P][P][SIZE=4]“周阿姨平时对我们非常照顾,我之前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太好需要连续喝一个月中药。阿姨知道后就帮我把药保存在她自己家的冰箱里,每天帮我把药带来。现在周阿姨得了这么严重的病,真心希望她能快点好起来。”学校红十字会负责人、2015级金融(2)班学生崔钰心急如焚。[/SIZE][/P][P][SIZE=4]很快,学校红十字会在校园论坛等社交媒体上发出献血信息:周阿姨目前处于化疗的第一阶段,急需血小板。周阿姨是A型血,希望符合配型的好心人能献出一片爱心。[/SIZE][/P][P][SIZE=4]一时间,求助讯息在全校学生的朋友圈刷屏,第一天阅读转发量便超过了1000次。[/SIZE][/P][P][SIZE=4]一个月后,有67名学生报名。经过身体素质、血型匹配等一番筛选,最后确定了53名学生的献血名单。[/SIZE][/P][P][SIZE=4]“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献血,因为晕血,之前一直没有勇气。但是,看到周阿姨生病的消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过来了。”会计学院2015级学生王晗说。[/SIZE][/P][P][SIZE=4]负责采血的护士也不住地夸赞这群大学生:“这是我们省血液中心第一次专程为某个指定病人到学校里来集中采血,这样的场景令人动容。”[/SIZE][/P][P][SIZE=4]由于血小板的一般保存时间仅有5天,且周丽俊的化疗需要持续输血小板,一次20—30单位。校红十字协会前后共举办了4场献血活动。最终,征集到了141.9单位血小板,全部用于周丽俊的白血病化疗,足够其半年的使用量。[/SIZE][/P][P][SIZE=4]在组织献血的同时,协会成员还到各个寝室里组织现场募捐,把募捐到的近900元现金及冬天衣物送到了周丽俊的住所。[/SIZE][/P][P][SIZE=4]虽然周丽俊刚结束化疗身体较为虚弱,但仍然显得很激动,她说:“我在学校当宿管的时候,正好是新生入学,一直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真的没想到有那么多孩子挂念着我的病情,很意外,很感动。每次想到大家为了我专门赶去献血,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赶快好起来,尽快康复回到岗位继续照顾这些孩子。”[/SIZE][/P][P][SIZE=4]“这场爱心援助展现了大学生讲奉献、能担当的可贵品质,学校计划将这个故事编写进校本的思政课教材,向更多的学生传递身边的正能量。”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说。(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赵蕾 沈葛頔)[/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1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模糊地带廓清了,教育争议就少了[/B][/SIZE][/P][P][SIZE=3]作者:杨国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P][P] [/P][P][ALIGN=center][IMG]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612/P020161219308381718899.PNG[/IMG][/ALIGN][/P][P][ALIGN=center][/ALIGN][/P][P][SIZE=4]学校组织义卖活动,布置班级展台就花费上千元,全部由学生家长出资;学校组织一场校内演出,学生的演出服装等都由家长购买……不少家长都有过莫名其妙“被出血”的经历。近日,媒体又报道了一则典型案例,山东邹平某中学搞智慧课堂项目,要求高一学生每人交2800元买平板电脑。有家长认为这属于“教育乱收费”,但校方称钱并不是学校收的,而是负责这个项目的企业收的,学校不算违规。[/SIZE][/P][P][SIZE=4]好一记漂亮的“擦边球”——有媒体如此评论道。其实,相比这起个案本身的是非曲直,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收费依然存在模糊地带,且不时成为引发家校矛盾的源头。[/SIZE][/P][P][SIZE=4]其实,在教育领域,类似的模糊地带还真不少。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其核心争议就是:如何界定“校园欺凌”?它与“开玩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倘若有了明确的界定标准,学校和相关部门就可以及时介入,依据学生行为的严重程度作出相应处理。双方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也就少一些扯皮式的争议。[/SIZE][/P][P][SIZE=4]再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了一些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的现象。一些高校教师一旦获得“某某学者”头衔,入选“某某人才计划”,马上就会被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纷至沓来,常见的价码是“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残酷的竞争让一些高校很受伤,尤其是西部高校,有的竟被挖得“伤筋动骨”,甚至某一学科人才断档。有中西部高校校长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SIZE][/P][P][SIZE=4]不难发现,模糊地带是引发争议的源头,没有清晰的判断标准和明确的规范,自然也就留出了野蛮博弈的空间。究其原因,模糊地带的存在,有的是因为随着形势的发展冒出了新问题,比如学校要搞智慧课堂,就要买平板电脑;为争创“双一流”,一些高校就会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其实,关于教育乱收费和高校人才流动,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出台过不少规范性文件。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已超出了原有规定的范畴,或者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原本并不被人重视,但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而日渐凸显,比如“校园欺凌”。无论何种情况,归根结底都是教育实际发生了变化。[/SIZE][/P][P][SIZE=4]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及时更新各类教育规范,制订更具可操作性的细化标准。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针对不少家长都颇有怨言的“孩子作业家长做”问题,沈阳市教育局最近明确规定,教师“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且不论它能否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既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有了明确规定,教师再布置作业自然就会有所顾忌;家长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异议,也就有了依据。家校之间可以在此基础上协商互动,既避免了“无规可依”的尴尬,也不必再就“孩子作业家长做”的利弊问题而起口舌之争。[/SIZE][/P][P][SIZE=4]高考加分问题,则是另一个鲜活的例子。近日,全国多地公布了2017年高考加分政策,简单概括就是“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奖励性加分越来越少,主要保留对弱势群体的照顾性加分。前些年,围绕高考加分的争议不断;近几年,通过明确大原则,细化加分标准,加大透明度,相关争议明显减少。这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参考价值。[/SIZE][/P][P][SIZE=4]模糊地带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它往往是滋生争议的土壤,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消弭不必要的争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暂时平息单个问题,唯有廓清模糊地带,让标准明确起来,规则清晰起来,方能收一劳永逸之效。(杨国营)[/SIZE][/P]
                        山间小溪
                        在线情况
                        91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1
                          • 积分1451
                          • 经验36110
                          • 文章1459
                          • 注册2012-02-05
                          [P][SIZE=5][B]从“测定评价”到“问题解决评价”[/B][/SIZE][/P][P][SIZE=3]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SIZE][/P][P][ALIGN=center][IMG]http://new.jyb.cn/jyxww/zgjyb/201612/P020161221299803842934.jpg[/IMG][/ALIGN][/P][P][ALIGN=center][SIZE=4]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SIZE][/ALIGN][/P][P][B][SIZE=4]▶学校教育中的课堂转型⑥[/SIZE][/B][/P][P][SIZE=4]旨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校的教学从“知道什么”到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什么”的教学转型。在这种重视素养的教学方式中,也期待评价方式的巨大转变。这就是,从以往以主流的纸笔测验为中心的测量评价,转型为基于儿童表现而进行的有助于改进学习的问题解决评价。根据教育评价论的演进,问题解决评价的基本方式值得关注。[/SIZE][/P][P][SIZE=4]传统型的教学与评价是,编制课时教学计划,据此展开实践,用考试来测定儿童学习的结果——知识量的多少。传统型的教学评价,立足于根据考试来判定考分的测定评价观,即“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考试)”。这种测定存在如下问题。[/SIZE][/P][P][SIZE=4]第一,仅仅把握了学力形成的一个侧面,即在这种考试中只能测定表层的解决能力——答案预先决定了的问题,而难以把握作为核心素养所体现的诸如学习动机、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之类的新型学力的整体面貌。考试之类的评价观问题在于没有区分“测验”“考查”“评价”三个概念。所谓“考查”是收集多种信息的过程,所谓“评价”是指基于借助考查所得的信息来进行解释、判断的过程。而“考试”不过是旨在测定的一种方法、考查的一种手段而已。这样看来,以往的评价把测定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仅仅凭借考试这一种考查信息,就来对学力的形成做出价值判断,只能陷于精准度低的评价。[/SIZE][/P][P][SIZE=4]第二,在传统的评价中仅仅把学习的结果视为问题,这种评价无助于改进教与学。就是说,在以往的评价中,是沿着“计划—实施—评价”的流程,在单元结束之后才进行评价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缺乏把握捕获学习过程中诸如“儿童的困惑在哪里”“有什么教学问题”此类的问题。对于儿童而言,由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学习困惑与问题所在之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致使评价结果无助于改进学习。因为不能把握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所以,在传统的评价中就难以同教学的改进挂起钩来。[/SIZE][/P][P][SIZE=4]那么,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来替代这种陈旧的评价方式呢?在这里,应着眼于杜威(J.Dewey)的“价值赋予理论”(theory of valuation),采取问题解决的评价观的立场。当我们直面某种问题情境之际,为了消弭这种情境,就得收集线索与信息,根据其有效性做出价值判断。旨在解决这种倾听情境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行为,谓之“问题解决评价”。具体地说,是从“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考试)”的传统型评价流程,转型为如下新型的评价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是从“指向目标达成的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的视点出发,“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运用多样的资料)—反馈(改进教学)—单元计划—实施”的循环往复。对于儿童而言,是从“指向目标达成的自我学习力的提升”的视点出发,“单元计划—实施—评价(运用多样的资料)—反馈(改进学习)—单元计划—实施”的循环往复。[/SIZE][/P][P][SIZE=4]问题解决评价旨在克服传统的评价问题:第一,在问题解决评价中不是基于考试的测定,而是运用多样的资料,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出的学习卡片、作业、作文、作品、表演、录音、录像、考试等资料与信息,多角度、综合地展开评价。这是一种指向完整地捕捉儿童学力整体形象的“真实性评价”。一旦不是单凭考试,而是运用多样的评价资料之后,如何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就成了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探讨评价指标问题了。第二,从成果评价转向“过程—成果”评价。重要的是教师指向达成目标,使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换言之,整体地把握儿童学力的形成,根据评价结果求得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对于儿童而言,这是重要的。[/SIZE][/P][P][SIZE=4]期待问题解决评价会产生如下三种功能:一是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可以说,教学是从时刻变化的儿童的学习面貌出发,捕捉计划与实际的落差,反复作出抉择的“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实践;二是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教学中,自我教育力的培育是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多样的资料,积累捕捉学习的整体形象的档案,有助于向外界披露信息,起到一种“说明责任”的作用。[/SIZE][/P]
                          山间小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