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49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LINE-HEIGHT=28px][SIZE=14pt][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李镇西:今天我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BGCOLOR][/COLOR][/SIZE][/LINE-HEIGHT][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SIZE][/LINE-HEIGHT] [/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SIZE][/LINE-HEIGHT] [/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SIZE][/LINE-HEIGHT] [/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首先我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今年的冬天特别暖和,而且春天似乎来得也很早。刚才一进校园,过了一个寒假的同学们看到我,都给我问好:“李老师好!”“李校长好!”我感到特别温馨,感到温馨的原因不仅仅是得到了同学们的问候,还因为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教养。不过,我不得不说的是,也有个别同学见到老师没问好,其实倒也不是这个别同学不尊敬老师,可能他就是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我希望这个别同学也能够养成礼貌的习惯,给每一位老师送去一声问候。[/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刚才我们全体老师举起右手给同学们宣誓,全校同学也举起右手给老师宣誓。这是一种庄严的互相承诺。我到这学校做校长近十年了,每个新学期的开学典礼都站在这里给大家讲话,每次都看到师生互相宣誓,互相承诺。但每一次面对庄严举起右手的老师和同学们,我都很感动,很激动。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会用每一天的行动去兑现今天的诺言的![/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今天讲什么呢?刚才大家唱了校歌,校歌里有一句歌词是:“大树顶天立地,小草纵情歌唱。”这是比喻,意思是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无论是栋梁之才,还是平凡的劳动者,只要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下面我讲三个学生。[/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最近,包括北京卫视在内的几家电视台都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这是根据八十年代的一部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作者路遥。这部书非常值得同学们读,希望以后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现在想说的是,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创作者叫胡小鸥,是我在成都市玉林中学时教过的学生。十多年前,各家报纸炒作中国一位青年作曲家获得一个国际作曲大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大奖。这位青年作曲家就是胡小鸥。几年前,我请他给我们学校的校歌谱曲,所以我们每周升旗仪式上唱的校歌,就是他的作品。昨天我在微信上问他什么时候回成都,他说四月份。我说到时候请你一定到我们学校来,最好是周一早晨参加我们的升旗仪式,听听全校三千多师生唱你谱曲的校歌。他答应了。毫无疑问,胡小鸥是我最优秀的学生![/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但我要说的是,搞音乐当作曲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是需要天赋的,比如我也很希望我能成为作曲家,也能获奖,但我没那个天赋。不要紧,我就做最好的自己。我还有一个学生,叫刘春华,是我三十年前未来班的一名学生,也是我最自豪的学生。他现在是成都市[/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Calibri][SIZE=14pt]59[/BGCOLOR][/COLOR][LINE-HEIGHT=28px][SIZE=14pt]路公交车的司机。他为什么令我自豪呢?因为他善良,对每一个顾客都很真诚,服务热情。有一次,一位顾客坐过了站,到了终点站,刘春华对他说:“我还要等一个半小时才发车,你乘坐另外的车回去吧!”可他不愿意,他宁愿再等一个半小时也要坐刘师傅开的这辆车。这样受乘客欢迎的公交车驾驶员,就是我最优秀的学生。所以他和胡小鸥一样,都令我自豪![/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还有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他是我的侄儿,就是我堂弟的孩子,叫李舒怀。下面有许多老师都教过他。他在学校读书时,成绩并不怎么好,但他朴实善良,有礼貌。后来没考上重点高中,而是读的职业学校,读的是护士学校。记得当时我还鼓励他,我说现在我们中国就缺男护士,你只要努力,以后照样有出息。今年春节我们团年,他和我聊天,说他已经开始实习了,跟着一个牙科医生实习,这位牙科医生就是他的师傅,李舒怀也跟着他学习做假牙。因为我这侄儿善良、懂事,而且又勤快,很受欢迎。制作假牙的厂家决定把他留下,也就是说我侄儿毕业以后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直接工作了,而且工资还挺高的。我听了之后很有感慨,李舒怀不和别人比,就和自己比,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劳动者,同样是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所以,“大树顶天立地,小草纵情歌唱。”由于种种原因,以后同学们的未来有很多条道路,但无论走在哪一条人生道路上,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做最好的自己。前天,在新学期第一次教师大会上,我对老师们讲了我心目中优秀学生的标准,有五条:健壮,善良,正直,睿智。这才四条,还有一条是……我一时忘记了,就这四条也很好了。(后来讲话结束后我想起了,还有一条是“勤劳”)。我还这样憧憬我优秀的学生的人生道路——[/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就是说他的人生走得很稳当,不摇晃,目标坚定,步伐沉稳。“每一个日子都很充实”,因为是劳动者,他每天都有收获,而不会虚度光阴,也不会精神空虚。“每一份工作都很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哪怕就是开个小店铺,也把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顾客。无论做什么,都把它做到极致。“每一笔收入都很干净”,都是他劳动所得,智慧所得,汗水所得,合法所得。“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他心态阳光,胸襟敞亮,光明磊落,而不是心理阴暗,老想着算计与坑人,老想着不择手段往上爬。“每天晚上睡下都很香甜”,因为是劳动者,因为善良,因为没做任何亏心事,所以心里踏实,自然睡得香,永远不会担心第二天突然被双规。这样的学生,他的亲人、朋友和他所遇到的所有人,都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这就是我对同学们未来的期待。[/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最后,我还要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今天完成。就是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柴静自费一百万元拍的一部片子,内容是环保,是如何认识与抗击雾霾。这部片子网上都有的,今天晚上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在网上搜索,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这部片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如何对付雾霾,更是如何做一个公民![/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谢谢大家![/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SIZE=14pt][/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28px][SIZE=14pt]
    [/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IMG]http://mmbiz.qpic.cn/mmbiz/HOCezPCw3cv81B5Dib9raZZWxicjfAicMXpuxXdGwZRhV2pWN6kh4QicNQYLwYmUKpzKIspjx3cX41N5sw8fXJHmQA/640?wxfrom=5[/IMG]
    [/P][P]
    [/P][P]
    [/P][P](本文系作者2015年3月2日在开学典礼上的即兴讲话,原载“镇西茶馆”)[/P][/SIZE][/FACE][/LINE-HEIGHT]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0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FACE=宋体][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周国平:人生的三个觉醒[/BGCOLOR][/COLOR][/FACE][P][FACE=宋体][/FACE] [/P][P][FACE=宋体][/FACE] [/P][P][FACE=宋体][/FACE] [/P][P][FACE=宋体]人在世上生活,必须做选择和决定,也会遭遇疑惑、困难、挫折,皆需要力量的支持。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一种内在的力量,就是觉醒。觉醒是人人可以开发和拥有的力量,也是人生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来自社会和朋友的帮助,若没有内在力量的配合,最多只能发生暂时的表面的作用。那些外在的力量,例如你已经获得的权力、金钱、名声、地位,也许可以使你活得风光,但惟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你活得有意义。[/FACE][/P][P][FACE=宋体]那么,让什么东西觉醒呢?当然是你身上那些最本质的东西,它们很可能沉睡着,所以要觉醒。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最本质的东西。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第二,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第三,和宇宙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你还是一个灵魂。这三者概括了你之为你的本质。因此,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觉醒。[/FACE][/P][P]
      [/P][P][FACE=宋体]一、生命的觉醒[/FACE][/P][P]
      [/P][P][FACE=宋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一个生命,也终归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容易被我们忘记。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为获取[COLOR=black]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而奋斗,久而久之,往往把这些东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当[/FACE][/COLOR][FACE=宋体]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为之耗尽了全部精力。[/FACE][/P][P][FACE=宋体]生命原本是单纯的,[COLOR=black]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是后来添加到生命上去的社会堆积物。既然[/FACE]在社会上生活,[COLOR=black]有这些堆积物就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但我们要警惕,不可本末倒置。[/COLOR]生命的[/COLOR][FACE=宋体]觉醒,就是要[/FACE][FACE=宋体]透过这些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FACE][FACE=宋体]牢记你是一个生命,对你的生命保持一种敏感,经常去倾听它的声音,时时去满足它的需要。[/FACE][/P][P][FACE=宋体]生命的需要由自然规定,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等等,也包括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平凡而永恒,但它们的满足[/FACE][FACE=宋体]是人生最甘美的享受之一,[/FACE][FACE=宋体]带给人的[/FACE][FACE=宋体]是生命本身的单纯的快乐。你诚然可以去追求其它种种复杂的快乐,可是,倘若这种追求损害了这些单纯的快乐,其价值便是可疑的。[/FACE][/P][P][FACE=宋体]
      [/FACE][/P][P][FACE=宋体][/FACE][/P][P][FACE=宋体]二、自我的觉醒[/FACE][/P][P]
      [/P][P][FACE=宋体]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一个自我。首先,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FACE][FACE=宋体]世上只有一个你。其次,[/FACE][FACE=宋体]这个自我[/FACE][FACE=宋体]是[/FACE][FACE=宋体]不可重复的,你[/FACE][FACE=宋体]只有一个人生。因此,对你的人生负责,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是你的根本责任。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负起这个根本责任,做你自己人生的主人,真正成为你自己。[/FACE][/P][P][FACE=宋体]成为你自己,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受环境、舆论、习俗、职业、身份支配,作为[/FACE][FACE=宋体]他人眼中的[/FACE][FACE=宋体]一个角色活着,很少作为自己活着。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懒惰,随大流是最省力的,独特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二是因为怯懦,随大流是最安全的,独特却会遭受舆论的压力、庸人的妒恨和失败的风险。可是,如果你想到,世上只有一个你,你死了,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活;你只有一个人生,如果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你,——那么,你还有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吗?[/FACE][/P][P][FACE=宋体]一个人怎样才算成为了自己,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呢?[/FACE][FACE=宋体]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FACE][FACE=宋体]一是在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有自己[/FACE][FACE=宋体]处世做人的原则,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FACE][FACE=宋体]二是在事业的选择上[/FACE][FACE=宋体]自己做主,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FACE][FACE=宋体]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人生中有真信念,事业上有真兴趣,这二者证明了你有一个真自我。[/FACE][/P][P][FACE=宋体]
      [/FACE][/P][P][FACE=宋体][COLOR=black][/COLOR][/FACE][/P][P][FACE=宋体]三、灵魂的觉醒[/FACE][/P][P]
      [/P][P][FACE=宋体]世间一切生命中,惟有人有自我意识,能够知道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个“我”。但是,无论你多么看重这个“我”,它终有一死,在人世间的存在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生究竟有没有更高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意义,此种意义不会因为这个“我”的死亡而丢失?其实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之中了,我们即使从逻辑上也可推断:要找到这种意义,惟有超越小我,把它和某种意义上的大我相沟通。那么,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它才是你的本质[/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这便是[/FACE][FACE=宋体]灵魂的觉醒。[/FACE][/P][P][FACE=宋体]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FACE][/P][P][FACE=宋体]灵魂是基督教用语,用来指称人的精神性自我。汉语中“灵魂”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灵”和“魂”。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个“魂”。在基督教看来,这个“魂”应该有一个神圣的来源,就是上帝[/FACE][FACE=宋体]。《圣经》里说,[/FACE][FACE=宋体]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其实上帝是没有形象的,完全是“[/FACE][FACE=宋体]灵”[/FACE][FACE=宋体]。所以,“魂”是从“[/FACE][FACE=宋体]灵”来的。可[/FACE][FACE=宋体]是,在进入肉体之后,“魂”忘记了自己的来源,因此必须和“[/FACE][FACE=宋体]灵”重建联系,这就是信仰。[/FACE][FACE=宋体]通过信仰,“[/FACE][FACE=宋体]灵”把[/FACE][FACE=宋体]“魂”照亮,人才真正有了“[/FACE][FACE=宋体]灵魂”。[/FACE][/P][P][FACE=宋体]哲学(包括佛教)不讲灵魂,讲智慧。[/FACE][FACE=宋体]汉语中[/FACE][FACE=宋体]“智慧”[/FACE][FACE=宋体]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可以拆分为“[/FACE][FACE=宋体]智”和[/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慧”[/FACE][FACE=宋体]。和别的生命不同,人有认识能力,就是“[/FACE][FACE=宋体]智”,因此[/FACE][FACE=宋体]能够把自己认作“我”,与作为“物”(包括他人)的周围世界区别开来。但是,“[/FACE][FACE=宋体]智”的运用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认识,就是[/FACE][FACE=宋体]超越物我的区别,用佛教的话说是“[/FACE][FACE=宋体]离分别相”,用[/FACE][FACE=宋体]庄子的话说是“[/FACE][FACE=宋体]万物与我为一”。这种[/FACE][FACE=宋体]与宇宙生命本体合一的境界,就是“[/FACE][FACE=宋体]慧”[/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智”上升到[/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慧”,人[/FACE][FACE=宋体]才真正[/FACE][FACE=宋体]有了“智慧”。[/FACE][/P][P][FACE=宋体]在我看来,信仰和智慧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说同一件事,二者[/FACE][FACE=宋体]殊途而同归,就是要[/FACE][FACE=宋体]摆脱肉身[/FACE][FACE=宋体]的[/FACE][FACE=宋体]限制,[/FACE][FACE=宋体]超越小我,[/FACE][FACE=宋体]让我们身上的那个[/FACE][FACE=宋体]精神性自我觉醒。人人身上都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自我,它和宇宙大我的关系也许不可证明,但让它觉醒对于现实人生却是意义重大。第一,人生的重心会向内转化,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重视精神生活。你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但境界不同了,你会[/FACE][FACE=宋体]把做事当作灵魂修炼的手段,通过做事而做人,每一步都走在通往你的精神目标的道路上[/FACE][FACE=宋体]。第二,你会[/FACE][FACE=宋体]和你的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具有超脱的心态,在精神上尽量不受无常的人间祸福得失的支配。在相反的情况下,精神性自我不觉醒,人第一会沉湎在肉身生活中,境界低俗,第二会[/FACE][FACE=宋体]受这个肉身遭遇的支配,苦海无边。人生在世,必须[/FACE][FACE=宋体]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正是信仰和智慧给你的。[/FACE][/P][P][FACE=宋体]
      [/FACE][/P][P](原载公众微信“周国平”)[/P][/BGCOLOR][/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1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葛剑雄:能否改变命运,取决于你怎样读书[/BGCOLOR][/COLOR][/SIZE][/COLOR][/FACE][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 [/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伴随着两会的到来,阅读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其实,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要倡导“全民阅读”后 ,全民阅读就成为了热议程度更高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教授日前在汕头大学发表演讲,回归久违的讲台,与师生共同分享新时代读书的方法和意义,以极富个性的视角诠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主题。听听他说了什么吧![/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
        [/P][P][/P][P][/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这是我退休后第一次回归讲台。我觉得跟师生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读书,所以今天我来讲讲读书。[/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媒体上关于读书的文章不少,但相当一部分是误导。[FACE=宋体][COLOR=rgb(192,0,0)]比如有人提倡快乐学习,大体上,读书是快乐的,但读书不能只要快乐,有些枯燥的书也要读。[/SIZE][/COLOR][/FACE]也有人说,书应该写得让大家都懂,这种观点也不对,一些科学原理或深奥的思想很难写得人人都懂,阳春白雪注定是少数人的。文学史说白居易写诗通俗易懂,连老太太都能懂,我不太信——这老太太也许就很有学问,一般的老太太,《卖炭翁》或许听得懂,《长恨歌》也能听得懂吗?[FACE=宋体][COLOR=rgb(192,0,0)]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我不反对读图,21世纪有很多有意义的图,但绝不是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图来反映[/COLOR][/FACE]。有些事画图的确看得懂,可有些事画图不但看不懂,可能还会引起误解。[/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不讲抽象的,我讲具体的。首先要明确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同的目的决定了读书的不同方法和途径。[/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
        [/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为求知而读:读书就要学会选择[/SIZE][/COLOR][/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若为求知,你先要明确所求的领域和程度,然后去找最合适的书,不要看那种包罗万象的书,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现在的书,无论是纸本还是数字化的,数量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COLOR=rgb(192,0,0)][SIZE=16px]以前用“学富五车”称赞一个人学问好,现在只怕五十车都不够。[/SIZE][/COLOR][/FACE]古代的车是马车、牛车、小板车,书是帛片、竹简的手抄本,所谓“读书破万卷”,一卷书实际上就一百多页。但[COLOR=rgb(192,0,0)][SIZE=16px]学问是越分越细的,以前文史哲,数理化,现在光数学一科就分出很多支,所以读书要学会选择。[/SIZE][/COLOR][/SIZE][/COLOR][/FACE][/BGCOLOR][/COLOR][/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不仅是类型选择,还要明确自己的程度。初学者不要去啃难题,要循序渐进。如果想在自己专业之外扩大知识面,就不能像读自己的专业一样。要了解某些新技术,可以看一些基本介绍,或者问问做这个领域的朋友,知道基本原理就行。有人说学科发展由繁到简,现在又到了需要博学的时代,这话不对。博学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在全面彻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现在有人责怪“博士不博”,这是人们对博士培养目标的误解。其实“博士”只是用中国历史上已有的名词来翻译“PHD”,并不意味博士真的要“博”。博士应该专,去看看博士论文做的题目就知道,全世界的博士做的都是很细的题目。[/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所以碰到媒体或其他人让我推荐书,我一概拒绝,因为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给不了解的人推荐有时候会帮倒忙。[/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
        [/P][P][COLOR=rgb(0,0,0)][SIZE=16px]为研究而读:穷尽阅读方可创新[/SIZE][/COLOR][/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读书的第二个目的是研究。[FACE=宋体][COLOR=rgb(192,0,0)]为求知而读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但为研究而读就不能选择了,要讲究穷尽阅读。[/SIZE][/COLOR][/FACE]如果你要研究白居易,就要把有关白居易的资料通通搜集、全部阅读,这是目的决定的。[/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什么叫研究?什么叫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一,发现了前人的错误或不足;第二,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或有了新发现,做了前人没做过或者来不及做的事情;第三,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评估——这是层次比较低的研究。[/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现在有些论文的水平不算研究,而是简单重复,前面讲的三种价值它都不具备。曾有学生很认真地告诉我,说自己有了新发现,其实这个发现我已经见过了。这种研究作为学术训练没有问题,但作为研究成果就有问题了。以前我们做一些与国外重复的研究,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读不到他们的书。但现在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网上都可以查到。如果不查却自吹是新发现,就是剽窃。所以我要求研究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前人的成果,在导论或序言里写清楚前人做过哪些。这要求我们穷尽地阅读一本书。不仅要看,而且要尽量找到原始版本,有了新版还要注意它有什么补充或修订。有的人对一本书研究了很久,已经形成了成见,但作者去年其实修订过,一些错误早就纠正了。[/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我很少帮研究生选择论文题目。我跟他们说,能不能自己找到有特色的题目,是对你的第一次考试。[/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有的人选题容量太大,有的题目又太琐碎。以研究为目的,要有明确的界限,找到不大不小的题目,但在这个范围之内,则要尽可能做得仔细、穷尽。[/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读书过程中,投机取巧往往要承担后果。[/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有人会长期延续学术上的错误,有人就自觉不自觉地违反学术规范。复旦有个教授,被北京一位先生写文章批判为剽窃、学术不端。其中一部分观点我是不赞成的,说他自我剽窃,有些内容今天出过了明天又出。我认为这要看情况,如果社会有需要,这种做法就没错,当然他应该写清楚。文中有个证据,说他间接引用一篇文章,偏偏写自己引用了原始文献,问题就来了:他引用的书中把“Dover Strait”错翻成了“street”,译成“多福尔大街”。他如果照实说是从二手资料引用的,也没什么问题,可他非要说谎,于是被人质问“你这个复旦大学的博士,英文水平这么差吗”。其实这个错误我们每个人也许都犯过,我就差一点犯过。但起码应该查查原文,原文都不查,犯错误也是活该。[/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
        [/P][P][COLOR=rgb(0,0,0)][SIZE=16px]为寻找生命之意义而读:当读书成为生命需求[/SIZE][/COLOR][/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255,255,255)][SIZE=16px]圝圝[/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其实,这种读书行为最好,但很遗憾,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这样读。[/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你若一味地随心所欲,到了年底考核或者五年满、三年满的考核期时,若还在读书恐怕就不行了。除非领导独具慧眼知道你是个人才——像对纳什这样,即使他精神不正常也不抛弃他,最后纳什还得了诺贝尔奖。[/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复旦图书馆里有几位常客,其中有个九十多岁的退休干部,每天骑自行车来,门一开就到,中午吃饭时间再走,而且只坐在港台报刊附近,整天在看,不知道读来有什么用。还有个八十一岁的老头,有一天看着看着突然倒在地上,心脏病犯了。他不来看书比死都难过,身体好了肯定还要来,他读书又为了什么呢?他不用评职称或发表什么,也不用求多少知识,只把读书看成人生的一部分,一种乐趣,就算哪一天不幸倒在书桌上肯定也是他所愿的,那是他的归宿。[/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LINE-HEIGHT=24px][COLOR=rgb(255,255,255)][SIZE=16px]圝[/SIZE][/COLOR][/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在发达国家,有的人很早就退休了,因为钱已经挣够了,下一步要享受人生。他们有人去旅游,有人就去读书。[/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这两天刚刚得知美国唐研究基金会(The Tang Reseach Foundation)的主席罗杰伟先生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这个人最初是个电脑奇才,企业家,后来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唐朝文化感兴趣。他做企业赚了大量的钱,后来退出,在芝加哥大学做讲座教授,成立了唐研究基金会,赞助很多唐研究刊物。[/SIZE][/COLOR][/FACE][/SIZE][/COLOR][/LINE-HEIGHT][/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为了人生的乐趣、生命的需求来看书的人越多,社会才越发达,人的进步程度也越高。随着中国进一步发展,每个人都应该用更多自由时间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人生享受。[/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那么问题就来了,读书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为走向世界而读:能否改变命运取决于怎么读[/SIZE][/COLOR][/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这几年,大家又开始对读书感到迷惘。有人说,知识并没有改变命运。[/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媒体也炒作“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我认为这是胡说八道。不能由于农民工群体里出现极个别智力超群的、机遇特别好的人,就一概说“大学生不如农民工”。[COLOR=rgb(192,0,0)][SIZE=16px]读书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其实取决于你怎么读。[/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SIZE][/COLOR][/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我虽然没上过大学,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成绩是复旦大学历史类研究生中的第一名。我从小得益于学校、家庭的教育。比如文化大革命中,英语课不能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宣扬阶级调和”,《半夜鸡叫》是“美化地主阶级”,反正没有一篇是好的。英语课不能上,怎么办呢?我发现有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而且译得非常好。所以别人看中文我就看英文。我记得毛主席语录里面有一条“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英文是“Without the people’s army, the people have nothing”,这个句子很好,只要换两个词就可以写成其他一些很棒的句子,所以考研英文我不怕。文化大革命,发动“批林批孔”运动,既然叫我批孔子我就得看孔子的书,所以我趁机把孔子的书都看了一遍。再过一段时间,又要“评法反儒”。这么一来,我什么书都看了,打好了历史与古文基础,否则以我原来高中的水平,怎么考得上研究生呢?[/SIZE][/COLOR][/FACE][/P][P][COLOR=rgb(0,0,0)][SIZE=16px][FACE=宋体][COLOR=rgb(192,0,0)][SIZE=16px]所以人生需要机遇,但更要平时的努力,要为机遇的出现做好准备。有的学生问,如果没有机遇那岂不是白读了?我会说,你如果把它作为人生乐趣,怎么会白读呢?[/SIZE][/COLOR][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你们的时代跟我们的不同,现在改革开放有那么多机会,就看你怎么争取。[COLOR=rgb(192,0,0)][SIZE=16px]为了抓住机会,各位不仅需要读书,还要读社会的书、世界的书,才能获得真知。 [/SIZE][/COLOR][/FACE][/SIZE][/COLOR][/FACE][/SIZE][/COLOR][/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当然,人生的幸福与成功并不全取决于读书,还取决于你的为人以及读书之外的努力。[/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
        [/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0,0)][SIZE=16px](原载中国教育报微信,房文彬整理)[/SIZE][/COLOR][/FACE][/P][/SIZE][/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2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不要因为我们是老师[/BGCOLOR][/COLOR][/SIZE][/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SIZE][/FACE][/LINE-HEIGHT] [/LINE-HEIGHT][/P][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一直以来,我性子急,算不上一个有耐心的人。做学生的时候性子很急,总是第一个把作业做好,交给老师;做老师的时候性子还是很急,总期望学生可以在我的引导下成绩能好一点再好一点;为人母的时候性子很急,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怎么优秀,自家的孩子怎么还不开花?[/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我知道这样不好,这个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那个最好永远在象牙塔的顶端。除却努力的因素外,跟个人的天赋、兴趣等许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老师,我亲眼看到有的孩子很努力,可是他的成绩只能保持在中上等。就拿记忆力说吧,有的孩子十分钟可以熟练地背出一篇比较长的课文,而有的孩子一个小时背下来还会疙疙瘩瘩的。再如解数学题吧,一个弯弯绕卡在那里,有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陷阱,作出准确的判断;有的孩子想破脑袋,也不知道怎么绕过那个坑。其实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总是很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但是也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果,这些跟机遇、能力和天赋都有关系。出现这种无力感的时候,我也会彷徨。可是我是老师,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让孩子们做得更好。于是,常常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们的焦虑还有无力。[/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但是,那天,有个孩子无限郁闷地跟我说:“老师,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我做得却永远还是达不到那个最好?我该怎么办?”小女孩很要好,这个我知道,别人花一个小时在学习上,她花三个小时都不止。而她的父母,每次拿到考卷,首先问的都是你们班最高分是多少?你在班上可以排到多少名?起先我劝她,您不要管人家孩子多少分,排多少名,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况且,现在学校班级都不会给孩子排名的。而她的家长会郑重其事地说,那怎么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知道,很多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弄到其他孩子的成绩,知道自己孩子的大致排名。其实,我一直很想说,不管孩子考了多少分,我们关注到孩子的努力了吗?虽然每次家长会后,我都会说,孩子的努力过程更值得我们赞赏,但是收效甚微。不过,我还是拍了拍那个苦恼的孩子的肩膀,说:“孩子,慢慢来,你要相信,所有的付出其实都是有收获的,或早或迟,或多或少。而且,学习不仅仅与努力有关,跟学习方法也很有关系,有效学习也很重要。还有,在课本之外,去寻找成绩之外的知识,很多现在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也许将来会对你很有帮助呢。”我接着对孩子说:“慢慢来,不要急,坚持会给你收获!相信老师说的话。”[/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但是,有一天女儿哭了,哭得很伤心,把书本狠狠地一推。她说,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啊?我永远也做不到那个最好!作为老师,我知道,每个班上都有那么几个天才,或是因为天赋好,或是因为勤奋,会成为其他人眼里永远无法超越的沟壑。那种无力感,我也曾有过。我告诉女儿,有的时候我们要承认失败,承认自己的不足。可是昨天女儿又哭了,她又犯了相同的错误,在应用题计算上出现失误。去年的期末考试她已经犯过这种错误,现在又犯了,而且都是很简单的计算失误,还都是在大项题目上。她现在看到题目都有些发憷。曾经为了纠正计算失误,每天坚持练口算,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依然如此。我的心很疼,不是为她的分数,而是为她对数字对学习的恐惧。这个寒假,她过得并不好,别人问她考得怎么样,她都一直低着头,说没有考好,数学只考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SIZE=16px]92[/SIZ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分。看着她由神采飞扬到默默无语,我感觉到她心里的无助。其实他们的老师一直很好,一直安慰她,一直安慰我,说“不要急,慢慢来,没有关系”。一如我安慰那个孩子,安慰那些家长,但是孩子的内心依然压力非常大。[/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30px][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快要过年了,那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去超市购买年货。一般超市的收银员都有着深深的疲倦感,甚至还有点灰头土脸,但是那个女收银员不是,她很明媚的样子,还化了点淡淡的妆。看见我们小孩,她顺口一说:“小姑娘,这么漂亮啊!学习怎么样?”女儿快速地沉默,然后低低地说:“数学不大好,只考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SIZE=16px]92[/SIZ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分。”女收银员惊叫起来:“这么棒啊!来,阿姨多送你一颗棒棒糖!”[/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女儿仰起头来看女孩子灿烂的笑脸,[/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再疑惑地看看我,问:“妈妈,我很棒吗?”看着女儿怀疑而惊喜的目光,我忽然说不出来话来了。作为老师,作为妈妈,或许我太忽视赞美的力量了。而那个收银员一边把棒棒糖递给女儿,一边面带微笑说:“你当然棒了!这有什么可怀疑的,可是小宝贝,你还有[/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SIZE=16px]8[/SIZE][/LINE-HEIGHT][LINE-HEIGHT=32px][FACE=宋体][SIZE=16px]分的上升空间哦,加油!”说着,还冲女儿挥了挥小拳头。女儿则高兴地一个劲地直点头说:“嗯!谢谢阿姨!”[/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FACE=宋体][SIZE=16px][FACE=宋体][SIZE=16px][/SIZE][/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6px]望着女儿生动的面孔,我忽然觉得,作为老师,看多了好学生,我们是否太自以为是了?或者,小家伙需要的一直不是安慰,而是像这样真诚的赞美呢?我决定,开学第一天,就去真诚地赞美那个苦恼的孩子。不要因为我们是老师,就吝啬那一点点真诚的微笑和赞美。不要因为我们是老师,就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其实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SIZE][/FACE][/P][/BGCOLOR][/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3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B]美国学校师生的[/B][B]“ 隔离 ”[/B][P][FACE=宋体][SIZE=15px][/BGCOLOR][/COLOR]
            [/P][P][ALIGN=center]文|[COLOR=rgb(0,112,192)]陈智勇[/COLOR][/ALIGN][/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15px]去美国读书前,我在国内一所高中任教。那时候,师生之间的生活空间可谓“水乳交融”,学校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和生活区之间相互交错,互不设防,这样虽然密切了师生关系,但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尴尬,甚至是难堪。[/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先说说如厕。师生共用厕所,特别令人尴尬,也有诸多不便。学生在厕所见到老师,应该礼让老师以表示尊重,还是点点头,说“您也来了”?[/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再说说学生进教师办公室—通常是来交作业,或者是被老师“召见”。这时候,经常有教师正在开成人玩笑,或者在“挖苦”某一位学生,这些话被学生听到,既是对被批评学生的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的观念。[/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再有,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后勤人员之间,有时也会闹矛盾、起冲突,这些如果被学生听到、看到,总归是不好的。[/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学校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但似乎很难拿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后来,我到美国读书,经常参与女儿在美国的学校活动,便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在美国,教学活动区是学生专用区,师生之间除教学区外,是严格“隔离”的。[/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B][FACE=宋体][COLOR=rgb(227,108,9)][SIZE=15px]一是师生所用的厕所是分开的。[/SIZE][/COLOR][/FACE][/B][/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教学区厕所供学生专用,而教师在教师办公区域有专用厕所,学生不得进入教师办公区域,当然也不能使用教职员工厕所。[/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B][FACE=宋体][COLOR=rgb(227,108,9)][SIZE=15px]二是学校电梯供教职工专用,学生只能走楼梯。[/SIZE][/COLOR][/FACE][/B][/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学生如果有身体的原因需要乘坐电梯,须持相关病情证明及学校行政部门开具的证明方可使用。如学生未经批准乘坐电梯,就会受到纪律处分。[/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B][FACE=宋体][COLOR=rgb(227,108,9)][SIZE=15px]三是教师办公区域学生不得进入。[/SIZE][/COLOR][/FACE][/B][/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分开,教师与学生及家长谈话在专门的地方进行,不影响其他教职员工工作,一般情况下,这类谈话涉及学生或家长隐私,任何其他人都不会也不可能在场。[/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比如,我在一所高中实习时,听课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收作业甚至改作业、参加教师专业发展会议都可以,但却不能参加家长会。[/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当时,我非常想观摩一次家长、学生与教师的会议,结果被任课教师直接拒绝了,理由是涉及学生隐私。最后我的实习报告中就没有关于家长会的部分。[/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我女儿学校的家长会只有我、我女儿、我太太与教师四人参加,不像国内学校,通常是先开全校、全年级的家长会,再开班级的“集体会”。[/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美国学校的家长会,谈的是孩子的学习、心理和在学校的一切事情,教师绝不会把孩子与年级或班级的任何人作比较。[/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B][FACE=宋体][COLOR=rgb(227,108,9)][SIZE=15px]四是非任课教师不得随意跟学生要联系信息,以及随便跟学生在一起。[/SIZE][/COLOR][/FACE][/B][/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在我们的一个国际教师交流项目中,一位中方的交流教师被美国学校劝退了,美国学校跟我们通报的原因是,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行为不当,违反了职业道德,甚至有危害儿童安全的可能。[/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学校举出的证据是一位家长的电子邮件——在一次活动中,这位女教师走上前来,问孩子要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和孩子妈妈的手机号码,甚至还说要“搭”学生家里的车回家。该学生吓坏了,找了一个借口溜出去,没有给她任何信息。[/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她妈妈告诉她不用担心,并对她遇到此类事情能谨慎处理深感骄傲。接下来,美方跟女教师谈话,指出要学生个人信息是不恰当的,教师也不应与学生一起“坐”学生家长的车。违反这个规定,就有可能被认为危害儿童安全。[/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B][FACE=宋体][COLOR=rgb(227,108,9)][SIZE=15px]五是教师不得随意与学生短信来往。[/SIZE][/COLOR][/FACE][/B][/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美国学校出现过师生相互发送性短信的问题。为此,多数美国学区和学校开始限制师生之间的短信联系。[/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比如,规定师生之间的网上联系应该通过学校内部电子邮件和网上教学、作业系统进行,这样一旦有问题,学校可以随时检查、随时监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即使是体育队、舞蹈队、乐队的教练要通过短信给学生队员群发通知,也必须把家长纳入短信群里,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知道发送内容。如果避开家长单独给学生发短信,无论短信内容是否恰当,均属违法行为,学校或学区有权处罚当事教师。[/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15px]虽然国情不同, 但美国学校这样一种“隔离”的体制值得国内的学校借鉴。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教”的一面,教师与学生除了教学交往外,适度分离应该是可行的,有必要的。[/SIZE][/FACE][/P][P]
            [/P][P][ALIGN=center][COLOR=rgb(127,127,127)]本文刊登于2015年第3期《教师月刊》[/COLOR][/ALIGN][/P][/SIZE][/FACE]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4
            • 头像
            • yhglll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5427
              • 经验81770
              • 文章5064
              • 注册2011-08-17
              [P]取消归取消,我们的人才录取和培养策略还是需要不断调整,适时的变化才是最好的变化[/P]
              多读多写,且行且思,天道,毕竟酬勤。勇敢学会拒绝!
              小博链接,欢迎指点 http://blog.sina.com.cn/u/2009694182
              在线情况
              55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QUOTE][B]下面引用由[@yhglll]发表的内容:[/B]

                取消归取消,我们的人才录取和培养策略还是需要不断调整,适时的变化才是最好的变化[/QUOTE]
                姚兄所言极是!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6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陈寅恪:读书的目的[/BGCOLOR][/COLOR][/SIZE][/COLOR][/FACE][/B][P][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SIZE][/COLOR][/FACE][/B] [/P][P][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三类书[/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此外,他还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礼记》中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部分以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
                  [/SIZE][/COLOR][/FACE][/B][/P][P][FACE=仿宋][COLOR=rgb(110,74,11)][SIZE=16px][/SIZE][/COLOR][/FACE][/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SIZE][/COLOR][/FACE][/B][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读“老书”、读“原典”[/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1912年,陈寅恪从瑞士回国,去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你是故人之子,能从国外学了那么好的学问回来,很值得庆贺。我自己则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
                  [/SIZE][/COLOR][/FACE][/B][/P][P][FACE=仿宋][COLOR=rgb(110,74,11)][SIZE=16px][/SIZE][/COLOR][/FACE][/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SIZE][/COLOR][/FACE][/B][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圈圈点点——不动笔墨不读书[/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蒋天枢也有文字记陈寅恪读《高僧传》的批语:先生于此书,时用密点、圈以识其要。书眉、行间,批注几满,细字密行,字细小处,几难辨识。就字迹墨色观之,先后校读非只一二次,具见用力之勤勉。而行间、书眉所注者,间杂以马利文、梵文、藏文等,以参证古代译语……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
                  [/SIZE][/COLOR][/FACE][/B][/P][P][FACE=仿宋][COLOR=rgb(110,74,11)][SIZE=16px][/SIZE][/COLOR][/FACE][/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SIZE][/COLOR][/FACE][/B][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不惟书,敢怀疑[/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求真与求知。正是不惟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
                  [/SIZE][/COLOR][/FACE][/B][/P][P][FACE=仿宋][COLOR=rgb(110,74,11)][SIZE=16px][/SIZE][/COLOR][/FACE][/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SIZE][/COLOR][/FACE][/B][B][FACE=仿宋][COLOR=rgb(153,51,0)][SIZE=16px]只求学问,不受学位[/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陈寅恪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让人深思的是,陈寅恪虽然游学多年却没有一个学位。陈寅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他却淡然视之,不以为然。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时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便推荐陈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清华的校长曹云祥问梁:“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那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闻之大为生气,遂答曰:“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启超介绍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听后立即决定聘请陈寅恪。一代学界泰斗,却没有学位文凭,这便是陈寅恪的特立独行之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只求学问,不受学位。陈寅恪读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SIZE][/COLOR][/FACE][/B][/P][P][B][FACE=仿宋][COLOR=rgb(51,51,153)][SIZE=16px]
                  [/SIZE][/COLOR][/FACE][/B][/P][P][FACE=仿宋][SIZE=16px][/SIZE][/FACE][/P][P][B][FACE=仿宋][COLOR=blue][BGCOLOR=rgb(250,251,252)](原载“三生教育”)[/BGCOLOR][/COLOR][/FACE][/B][/P][/BGCOLOR][/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7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朱永新:教育应为人生幸福奠基[/BGCOLOR][/COLOR][/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 [/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 [/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去年盛夏的一天,去看望了一位老领导,围绕教育问题谈了好久。老领导高屋建瓴,超越教育的视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点评入木三分。他幽默地说,现在已经有两个“子”成为人们痛苦的重要来源——房子和孩子。从某种意义说,买房子也是为了孩子。他们当年最直接的痛苦是饿肚子,现在人们最直接的痛苦就是孩子的教育。[/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以人为本”。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的成长,让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的教育方向错了。我们的教育是从社会出发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全面地以人为本,而是“以教为本”、“以分为本”。扪心自问,有多少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是把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每个人的健康幸福是全社会美好进步的基础。离开了个人的健康幸福,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从教育的内容体系来看,主要是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社会,如何认识自我。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对认识自我是不重视的,这也是没有“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三字经》一开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讲人,讲认识自我。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教材。但现在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材,都不是从人开始。如我们的音乐课,一开始就是讲乐谱,讲技法,为什么不讲讲我们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不讲讲音乐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甚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这是一门离开人就不可能存在的课程,却也照样转来转去转不出社会的圈子,对于许多人生的问题避而不谈,如怎样谈恋爱,什么叫快乐,有了烦恼怎么办。这些问题很少登上我们学校的大雅之堂。我是谁,我要走向哪里,这些根本的人生哲学在学校里没有位置,导致学生们“讲社会头头是道,说自己都不知道”。[/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老领导对于教育问题的反思,引起了我极强的共鸣。[/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人,因教育而成为人,教育,因人而存在,双方彼此依存。因此,教育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热爱生活。所以,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这也正是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全力投入新生命教育板块研究的出发点。[/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人活着,为了幸福。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创造幸福。在“以教为本”、“以分为本”的教育中,胜利者似乎能够赢取所谓的幸福。但这种幸福与心灵相距甚远,是功利的,也是脆弱的。我们新教育实验始终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愿景,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应该为人生幸福奠基,因此,教育如果不能让人们未来幸福,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教育也应该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如果不能让孩子当下幸福,教育也就失去了通往未来的可能性。[/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rgb(255,255,255)][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最终,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将让人们懂得自我、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将为人们赢得幸福完整的人生,必将真正实现教育和幸福之间的正向循环。[/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
                    [/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x][FACE=宋体][BGCOLOR=white][SIZE=12pt](原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3月3日)[/SIZE][/BGCOLOR][/FACE][/LINE-HEIGHT][/P][/BGCOLOR][/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8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P][IMG]http://mmbiz.qpic.cn/mmbiz/HOCezPCw3cuFmE6M80QyI7aKs294Vgw7pvlwTtPGjhPiaceOreQVaead92XKFJkaQyhKrh088ia7y1Y8W5snobNg/640?wxfrom=5[/IMG][/P][P][COLOR=rgb(62,62,62)][P][FACE=宋体][SIZE=19px][/COLOR][/BGCOLOR][/P][P][FACE=宋体][SIZE=19px][/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9px][/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9px][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                    我和魏书生[/FACE][/SIZE][/COLOR][/FACE][/P][P][COLOR=#000000][/COLOR][/P][P][FACE=宋体][SIZE=19px][/FACE][/SIZE][/P][P][FACE=宋体][SIZE=19px]  [SIZE=3] 我第一次见到“魏书生”这三个字,是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九八三年。我在一个刊物上读到了介绍魏书生的文字后,真是激动万分。那时我正沉迷于苏霍姆林斯基之中,所以我很自然地把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较,他们两人都是自学成才,都在农村中学任教,都把自己的心融入了学生的心……于是,我得出的结论是:魏书生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决心做一个像魏书生那样的老师――不仅仅是决心,我真的开始了自己的行动:魏书生老师要他的学生办班级日报,我在自己的班上也开办了班级日报;魏书生老师要他的学生写日记,我要的学生也写;魏书生老师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我也让我的学生画……说魏书生影响了整整一代语文老师,可能有点夸张,但说他影响了年轻时的李镇西,是一点不夸张的。[/FACE][/SIZE][/SIZE][/P][P][SIZE=19px][/SIZE][SIZE=3][FACE=宋体][SIZE=19px]第一次见魏书生老师是[/SIZE][/FACE][SIZE=19px]1995[/SIZE][FACE=宋体][SIZE=19px]年夏天,我回老家乐山看望母亲,正碰上魏老师来乐山讲学。魏老师讲的题目是《自强[/FACE][/SIZE][FACE=宋体][SIZE=19px]育人[/FACE][/SIZE][FACE=宋体][SIZE=19px]教书》,他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社会、人生和教育,把我的心也引到了一个澄明的境界。下午听报告之前,我在去剧院的路上碰到了魏老师,烈日下,他也步行前往剧院。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我追上去和他打招呼,并和他一起走到剧院。一路上我们聊了些什么我已经忘记,但他的平和从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天报告完了以后,我买了一本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然后请他题词,他写了四个字:“解放自我!”[/FACE][/SIZE][/SIZE][/P][P][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3]那个暑假我一口气看完了《班主任工作漫谈》,心灵的原野阳光灿烂,同时身上有一种飞翔的冲动。合上最后一页,我作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要求学校给我两个班,我要进行真正的教育科研实验!后来的几年里,我同时担任“优生班”和“差生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把主要精力用在“后进生”的研究上,做课题、写随笔,正是那几年艰辛的教育教学探索,孕育了我后来那本《爱心与教育》。[/SIZE][/FACE][/P][P][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3]后来,我又先后三次在不同的场合与魏书生老师有过近距离接触和交谈,但都没有比较深入的交流。不仅仅是没有时间,而是我的自卑,使我觉得除了仰视,我没有资格与魏书生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随着我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深入,我开始反思自己也反思包括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叶圣陶等等教育大师的教育,我开始从单纯的感情崇拜转向相对成熟的理性审视。我开始意识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并不能取代我的实践一样,魏书生的具体做法也不能取代我富有个性的创造。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苏霍姆林斯基有几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SIZE][/FACE][/P][P][SIZE=3][FACE=宋体][SIZE=19px]比如,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以我现在的眼光看,可能不太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但如果放在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育体系中,可能是最符合他教学个性和他[/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学生个性的做法;又如,他当班主任能够带着学生练拳击练气功,我显然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去做。我认为,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给自己也给其正在成长的他青年教师一个提醒: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FACE][/SIZE][/SIZE][/P][P][FACE=宋体][SIZE=3]于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人的旗帜下,从这几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中提取“人性”、“民主”、“个性”、“创造”等精神元素,开始走自己的路了――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口语-思维训练、“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充满爱心的人格教育、面向未来的民主教育……[/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我渐渐取得了一些教育成果,并开始引人注目了――我的“事迹”出现在一些报刊上。特别是随着我“影响”的逐渐扩大,我所在的城市有人把我称为又一个“魏书生”,在网上也常常有人这样评价我。面对这些赞誉,我总是很认真地说:“请不要把我同魏书生老师相提并论。”[/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谦虚”,而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不可比的。对于魏书生老师,我一直都认为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没有想过成为他,也不可能成为他。我就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长期以来,不少人喜欢用“中国的**”来赞美一个人,比如把张海迪称作“中国的保尔”,再早一些把鲁迅称作“中国的高尔基”。我不怀疑赞美者的真诚,但这是一种很不恰当的说法――在这样的称谓中,张海迪消失了,只有保尔;鲁迅消失了,只有高尔基。在我看来,作为独特的个性,张海迪是独一无二的,鲁迅更是无与伦比的。[/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由我和魏书生,我自然想到到了我和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怎样形容我崇敬(注意,是“崇敬”不是“崇拜”)苏霍姆林斯基都不过分,但我始终清醒地认为,我就是我,我不可能成为也不愿意成为另一个苏霍姆林斯基。[/SIZE][/FACE][/P][P][SIZE=3][FACE=宋体][SIZE=19px]1998[/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年我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时,她曾给我写过一段话,大意是说“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当然是过奖,是一种鼓励,但这句话后来竟然被讹传为“你是中国的苏姆林斯基”!于是我不止一次被人这样“赞誉”,真让我无地自容。说实话,苏霍姆林斯卡娅的原话我能够接受,因为做苏霍姆林斯式的教师正是我的追求,但我远远不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也不想做。我曾经对人说过:“如果硬要说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在我的眼里,辽宁的魏书生可能是,上海的冯恩洪可能是,但我不是。”――当然,现在我认为,魏书生和冯恩洪也都不是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他们的身上有着苏霍姆斯基的某些影子,但他们仍然只是他们自己。[/FACE][/SIZE][/SIZE][/P][P][FACE=宋体][SIZE=3]著名教育专家查有梁教授在为拙著《爱心与教育》写的“跋”里有这样一句话:“作者的思想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又超越了苏霍姆林斯基。”这话显然有些过头,但我把它看作是查老师对我的鼓励或者说为我指出的一个奋斗方向;后来,《爱心与教育》出版后,有些读者朋友也爱把我的名字同苏霍姆林斯基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一位好心的青年学者在写《爱心与教育》的评论文章时,标题竟然就是《超越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绝不是出于谦虚或者世故,而是我觉得现在的我哪里有资格侈谈“超越”?这些说法实在让我有一种无地自容的羞愧![/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不是说苏霍姆林斯基不能超越——尽管我非常敬仰他,可我从不认为他作为科学而不是宗教的思想理论就没有历史的局限或其他的不足;但是,就我目前的情况看,我不过是一名刚刚起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着而已,离“超越”何止十万八千里![/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而且,即使从发展的眼光看,我为什么一定要“超越”苏霍姆林斯基呢?苏霍姆林斯基属于他的民族和他所处的时代,也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个性。我们可以学习他,借鉴他,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超越”他。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或同时代、同一民族的杰出教育家之间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非要“发展”与“超越”不可,而是互相借鉴融汇、交相辉映而又保持自己思想个性、时代特色、民族气派。——中国的孔夫子、陶行知还有外国的卢梭、苏霍姆林斯基,你能说谁“超越”谁呢?[/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对苏霍姆林斯基是如此,对魏书生也是如此。[/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今年国庆,我去北京参加“全国著名中青年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又一次见到了魏书生老师。尽管我和他以前就见过几次面,也算老朋友了,但我仍然在他面前“放肆”不起来――同样是面对名师,我和程红兵、韩军、程翔等人却可以很随便地调侃。其实,魏书生老师是非常平易平和的,和我聊天也很随便,但我心中始终把魏书生当作我的老师来尊敬。[/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在去会场的车上,我对魏老师说:“八十年代前期,我就开始学你的具体做法,但越学越不像;后来我只取你的思想,然后结合我的实际走自己的路,我便找回了自己。”魏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有的你没有,你有的我也没有。”我说我曾读魏老师的书,问他现在又出了什么新著,他说现在因为忙写得少了,然后又说:“我读过你的文章,你的文章很有文采与思想。”我知道魏老师是在鼓励我,但我还是为自己的文章能够被魏老师读到而高兴。[/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上午听魏老师上课,讲《人生的境界》。实话实说,我不太喜欢这样的上法,如果我来上我不会这样上,但这是魏书生式的上法,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上完课,魏老师又做了一个报告,他没有就语文讲语文,甚至没有就教育谈教育,而是从做人谈起,从改造自己谈起。魏老师的许多话我已经在他的著作中读到过,但今天亲耳聆听,仍然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要改造别人,先改造自己。”“不要老是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活出自己来!”“过年过节的日子很快乐,这容易做到;但要把平常的日子也活出滋味来,那才是一种境界!”“不提口号,不搞运动,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用平常心做平常事!”……他谈到任何一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举到刚才的语文课:“同样一堂课,我有我的上法,李镇西有李镇西的上法,上出个性来就是最好的课。”讲台上的魏老师谈吐从容优雅,语言平和朴实而不乏幽默。他把我们的精神引向崇高的境界,又让我们的心回到平凡的世界。他用最朴实的大白话娓娓诉说着人生的哲学,让我们在感受他博大胸襟的同时,也禁不住审视着自己的灵魂。[/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中午在饭桌上,我和魏老师闲聊,他关切地问我现在身体怎样,我说还行,就是头发掉的厉害,而且近几年不断发胖,他要我加强锻炼,我问他如何锻炼,他马上忍不住挥了挥拳头说:“我坚持打拳,而且如果不外出的话,我每天都坚持跑三千米。”我说我平时在家每天都坚持步行半个小时,他说这足够了。我说:“魏老师,我会继续向你学习,但我不会做你,我要做最好的自己!”他直说“好好”。我发现魏老师和我一样,不喜欢喝酒,只喜欢喝白开水。于是,我举着纯净的白开水和魏老师碰杯:“君子之交淡如水!”[/SIZE][/FACE][/P][P][SIZE=3][FACE=宋体][SIZE=19px]2003[/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年10月5日[/FACE][/SIZE][/SIZE][/P][P][SIZE=3]
                      [/SIZE][/P][/SIZE][P][SIZE=3][/SIZE][/P][/COLOR][/BGCOLOR][SIZE=3](转载李镇西博客)
                      [/SIZE]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59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P][LINE-HEIGHT=20px][i]2015-03-17[/i][i]李镇西[/i][URL=javascript:void(0);]镇西茶馆[/URL][/LINE-HEIGHT][/P][P] [/P][P] [/P][P][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语文教师的人文追求[/BGCOLOR][/COLOR][/P][P] [/P][P] [/P][P] [/P][P][IMG]http://mmbiz.qpic.cn/mmbiz/HOCezPCw3cvcjRwgT8hKIzYsYcajAFiariciaxeyymGQUEdBIJAwiaVibz3DR6yqibJJNhAm4DafGrFBV7CvYa6n0teg/640?wxfrom=5[/IMG][/P][P][COLOR=rgb(62,62,62)][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说明:2015年3月16日晚上,应“语文正道”QQ群的邀请,和老师们就“语文教师的人文追求”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这是整理的聊天记录。[/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今天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追求》。我想,既然是网上聊天,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SIZE][/FACE][/LINE-HEIGHT][/P][TABLE=transparent,0,0,58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新课改[/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我还说,什么叫[/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素质教育[/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素质教育,就是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视野。[/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我想说,马小平老师能够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前提是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而更大的前提是他自己的视野就非常开阔。[/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马老师一位八十年的学生回忆道:[/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 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有这样潇洒自由的教学?有这样开阔恢宏的视野?[/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于漪老师说:“[/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 这里的[/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学做[/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SIZE=19px]”[/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7px][LINE-HEIGHT=21px][FACE=宋体][SIZE=19px]今天谈人文素养,谈人文追求,但我不打算对“人文”的概念做严格的学术解释,我只谈谈我的理解。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是我切身的体验,是富有个性的理解。[/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曾亲耳听有老师在我面前抱怨:[/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语文家教谁请你呀![/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SIZE=19px]2000[/SIZE][FACE=宋体][SIZE=19px]年,我写过一段话: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文学的耳朵[/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随时倾听[/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花开的声音[/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难为情[/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有病”“假得很”。[/SIZE][/FACE][SIZE=19px]
                        [/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因此,[/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情感与理想[/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SIZE][/FACE][SIZE=19px]
                        [/SIZE][FACE=宋体][SIZE=19px]好,接下来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切不可书生气十足。[/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这话大错特错。因为[/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书生气[/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素养,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毛泽东[/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思想改造[/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宫廷诗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回到语文教师,[/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在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当然,有[/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种积极的建设。[/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当然,也许大家已经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了。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风骨[/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再说良知。所谓[/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良知[/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觉得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利益[/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SIZE][/FACE][SIZE=19px]40[/SIZE][FACE=宋体][SIZE=19px]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效果不好[/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便把[/SIZE][/FACE][SIZE=19px]20 [/SIZE][FACE=宋体][SIZE=19px]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淘汰[/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一个都不能少[/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否则我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很正直[/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上课效果更好[/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良知[/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并不一定是看起来的[/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恶[/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恶[/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其实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这也是违背[/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良知[/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尊重与引领[/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尊重与引领[/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们再谈[/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视野与思考[/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是否牵挂?……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我有个不太严谨但绝对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的书,只占他阅读面的百分之二十。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应该占百分之五十。[/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只是读,当然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只有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很难说他们有什么[/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邪恶[/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相反,他们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说“不要中毒”。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需要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力,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是“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还有人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因为[/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自由[/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绝对[/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SIZE][/FACE][FACE=宋体][SIZE=19px],多写!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多思[/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呢?我说,所谓[/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思[/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时间不多了,[/SIZE][FACE=宋体][SIZE=19px]最后一点说简单些。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半文盲[/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博士[/SIZE][/FAC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但我的求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我不是虚心,是心虚!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SIZE][/FACE][SIZE=19px]
                        [/SIZE][SIZE=19px][/SIZE][FACE=宋体][SIZE=19px]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3px][FACE=宋体][SIZE=19px]我的发言完毕![/SIZE][/FACE][/LINE-HEIGHT][/P][P][SIZE=19px][/SIZE][/P][/TD][/TR][/TABLE][/COLOR][/P][/BGCOLOR][/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60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P][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BGCOLOR][/COLOR] [/P][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COLOR=rgb(0,0,0)][BGCOLOR=rgb(255,255,255)]一个特级教师的忏悔[/BGCOLOR][/COLOR][/BGCOLOR][/COLOR][P][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BGCOLOR][/COLOR] [/P][P][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BGCOLOR][/COLOR] [/P][P][COLOR=rgb(62,62,62)][BGCOLOR=rgb(255,255,255)] [/P]34岁,我才安静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面前坐下来[P]
                          [/P][P][IMG]http://mmbiz.qpic.cn/mmbiz/lh2Km0B8ibKnHDMicyYsv3r8VeibbUicaibiaFqcF897EvVnvCImTIofTdmeLzibwcpreaZftH25B6ibIA62RmypIa6hbA/640?wxfrom=5[/IMG]
                          [/P]文 _ 王木春[P]
                          [/P]最初的 “ 逃离 ”[P]
                          [/P][P]二十多年前,我带着一脑子的浪漫想法和几箱子书籍,告别大学校园,回到中学母校,开始了教书生涯。[/P][P]
                          [/P][P]我像被突然丢在闹市中的小孩, 四顾茫然, 单凭一股书生意气,跌跌撞撞前行。[/P][P]
                          [/P][P]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校园和我所要的生活。一年半后我成家,当时工资极低,入不敷出,我陷入了深深的伤痛与迷茫:将来孩子怎么抚养?没有房子怎么办?[/P][P]
                          [/P][P]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未来。[/P][P]
                          [/P][P]一个做水电工的亲戚让我业余去当他的“徒弟”,我答应了。我每周有一天没课,加上周日,这样每周可以有两天时间外出打工。和我一道做学徒的,是个不足20岁的小伙子,一问,他如果没在小学五年级辍学,刚好该念高二,很可能成为我的学生。但他当时却是我的半个师父。[/P][P]
                          [/P][P]那段日子,我学会了大口大口地抽劣质香烟,学会了闭着眼睛一手握铁钎一手砸铁锤,学会了叼着烟卷讲荤话……星期一早上,我换下满是尘泥的做工服,披上干净衣服,摇身一变,又成了“人民教师”。[/P][P]
                          [/P][P]我做工的这家房主,在镇里当副科长。房子占地200多平方米,房间里各种配备很高档。一位中年水电师傅问我当教师月薪多少,我回答后,他指指一只正要安装的马桶,对我说:“小王老师,这马桶是你4个月的工资。”此时,房主进来了,一边甩好烟,一边吆吆喝喝,仿佛我们是他家里的一群仆人。[/P][P]
                          [/P][P]我爬上三楼,脚踩人字梯,手握铁锤,一锤一锤狠砸下去。蓦地,我从窗口瞥见远处的学校操场,虽杂草丛生,却安静如斯,诗意流淌。一会儿,钟声与广播操音乐相继响起,学生三三两两地走向操场。我认出自己班的学生了,他们正跟随旋律动作起来……我的双眼模糊了。[/P][P]
                          [/P][P]第二天,我早早到校,注视着学生一个个走进教室,内心脱胎换骨般清爽。我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等着自己,但我再也不会离开了。[/P][P]
                          [/P]我不做“不幸”的教师[P]
                          [/P][P]十年后,也就是2004年,是我教育生涯中较为特殊的一年。 因为连续两届带高三毕业班,学生成绩好,我侥幸获得了一项很高的荣誉。教师节前,我去某市参加颁奖仪式,其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令我大开眼界。[/P][P]
                          [/P][P]颁奖之前,照例有几名模范教师代表作事迹报告。模范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我与不少同行在台下泪流满面。[/P][P]
                          [/P][P]一位在贫穷乡村坚守了几十年的老教师说,因为怕耽误上课,他甚至贻误了送自己发高烧的儿子求医,导致孩子终身残疾;一位女教师说,因为工作太忙(上面不断来检查工作),腾不出时间陪丈夫去体检,丈夫最后患癌症去世……
                          [/P][P]
                          [/P][P]几乎每位模范教师的背后,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P][P]
                          [/P][P]报告会后,我随众人在笑容可掬的礼仪小姐的引导下,踏着红地毯,走上高高的领奖台,掌声响起来,眼前到处是鲜花、横幅。望着台下的千余名同行,我一点“光荣感”都没有—我愧疚于自己和他们比起来,什么“不幸”也没有。接着,我从心底胡乱冒出许多疑问: 教师活得如此艰辛和沉重,在学生面前,在人们心中,能赢得职业的尊严吗?[/P][P]
                          [/P][P]“敬业”,固然是教师应有的职业态度,但“敬业”等同于“牺牲”自我乃至“牺牲” 家人吗?教育事业是殉道者的事业吗?在教书的同时,和学生一同获得身心的喜悦、生活的幸福,不是更令人欣慰吗?[/P][P]
                          [/P][P]我回想起1999年的一天,我们去看望一位刚做完大手术的退休教师。我第一次听说,这位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住院两年以来,医疗费一直无法报销,理由是地方财政没钱。学校替他垫付了一部分,其余的还没有着落。这位老教师的遭遇让大家唏嘘不已。[/P][P]
                          [/P][P]回家路上,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政治教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们当教师的,要了解起码的经济学常识,懂得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负责任地工作,一方面还要善于保护自己,做到‘可持续发展’。要不然,干不了十几二十年便趴下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不负责的。”[/P][P]
                          [/P][P]接着,老教师对有的学校领导不遗余力地表扬教师带病上课的行为表示不解与批评,认为这“不合人道”。他问我:“人们总爱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为什么我们教师要活得如此糟糕?为什么教师不能做太阳,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给予别人的同时也不过度地内耗,并使自己活得长久?”[/P][P]
                          [/P][P]老教师讲这番话是在十几年前,其思想在当时堪称异类,和我所接受的传统观念相左,况且彼时我年少轻狂,浑身是劲,更不以为意,觉得他“计较”、“自私”。[/P][P]
                          [/P][P]可是到了2004年的这天,听完几位模范教师的悲情故事,我回味起老教师的话,一边反思自己十二年来的生存方式,一边想象着如此全力以赴的结果将会是什么。[/P][P]
                          [/P][P]我还回忆起,这些年来,为了会考和高考,如何挨过一个个难眠的夜晚。有一次公布会考成绩的前夕,我彻夜噩梦连连,浑身无端地战栗不停,妻子从身后抱紧我,陪着我叹息、流泪;我想到自己刚满35周岁,身体却快速地衰落,将来该怎么办?[/P][P]
                          [/P][P]我仿佛瞬间 “通”了: 不能做“不幸”的教师, 我首先得做正常的、 健康的、快乐的人![/P][P]
                          [/P][P]走下领奖台, 回到家中, 我把奖状、 奖章收进抽屉里, 用奖金给家人买了新鞋、新衣服,余下的,用在了旅游上。[/P][P]
                          [/P]在一本书面前坐下[P]
                          [/P][P]2002年,新课程改革启动的第二年,教育局组织全县十几位“爱读书”的教师成立读书班,开展教育名著阅读活动,读的第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P][P]
                          [/P][P]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在此之前,我似乎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但这个长长的名字念起来还是有些拗口。也许是因为读书班的班主任C君和我交往多年,加上我是县城一中的教师,我被选进了读书班,还被任命为班长。[/P][P]
                          [/P][P]书一领到手,我就丢在了一边。对所谓的读书班,我颇为不屑,觉得不过是搞“形象工程”,走过场而已。开班仪式后,班主任布置大家回家先读书中的某几篇,两周后在读书会上交流。[/P][P]
                          [/P][P]两周后,大家再次聚到了一起,C君点名班长第一个发言。我慌了手脚,准备已来不及,只好借口这段时间高三毕业班杂事缠身,没工夫阅读。说完尴尬地坐着听其他老师逐一发言。[/P][P]
                          [/P][P]记得某小学教师发言后,C君表扬他那句“一些词渐渐清晰”说得好,我肃然起敬,没想到一句平淡的话经过C君三言两语的点拨与阐释,竟变得熠熠发光。我也佩服这位小学教师阅读的深入、体会的细腻。老师们的发言给我一种感觉:这是一群真正的读书人,这是一本有趣的书。[/P][P]
                          [/P][P]说到读书,实在惭愧。那时,我已大学毕业十年,十年来,也不间断地买书、读书,但准确地说,我是买而不读。[/P][P]
                          [/P][P]家里沙发右侧的一个座位陷下了几厘米,是我“坚持不懈”坐着看电视的最好见证。有好多年,我不曾完整读完一本书,最用心看的是教参、各类名师教案。[/P][P]
                          [/P][P]况且在我的意识里,所谓教育名著,无非是贩卖那些大道理,老调重弹,干巴乏味,无益于高考和评职称。因此,拿到《给教师的建议》后随手丢开,于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P][P]
                          [/P][P]就在这次读书班交流会上,班主任C君又布置了作业,这回无处可逃了,我好歹要给他面子。回到家,硬着头皮打开厚厚的《给教师的建议》—[/P][P]
                          [/P][COLOR=rgb(127,127,127)]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BGCOLOR][/COLOR]
                          [COLOR=rgb(127,127,127)]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的天空飞翔。[/COLOR]
                          [COLOR=rgb(127,127,127)]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橙黄色的、白色的泥土层和砂层。[/COLOR]
                          [P]
                          [/P][P]阳光、草地、花朵、河水、蝴蝶、燕子、泥土,这也可以构成教育的一部分吗?我很吃惊。我第一次在教育书籍中遇见如此诗意的句子,它使我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大草原。[/P][P]
                          [/P][P]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教育名著,竟与想象中的迥然不同。它是教育书籍,但毋宁说是散文,是诗,字里行间有着别样的情怀。它纠正了我之前对教育书籍的偏见,并最终颠覆了我对教育的认识。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在平淡的课堂、冰凉的分数背后,还有另一片天地。[/P][P]
                          [/P][P]一直以来,在我的词典里,“教育”二字简单得很,无非是把学生管好、教好,具体到学科教学,就是把课本内容讲清楚,题目搞通,让学生考试得高分。[/P][P]
                          [/P][P]那时每教完一届学生,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就是高考公布成绩的那一夜和次日。深夜,不断有学生打进电话,告知分数,有时我还忍不住打电话给学生(一般是有希望上线的学生),询问成绩,接着再探听外地的考试情况,估计自己学生的成绩排名。[/P][P]
                          [/P][P]学生名次好,领导高兴,我高兴,大家皆大欢喜;反之,我就像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路上遇到熟人也不敢抬头,好像我的额上印着学校的名字。[/P][P]
                          [/P][P]有一年,我的一个学生总分居全市第二名,着实让我风光了一阵,新学年,年纪轻轻的我马上被提了“官”—当了高一段长,可谓名利双收。那时候,我以为,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成绩就是硬道理。”此外,对教育,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大道理。[/P][P]
                          [/P][P]走进《给教师的建议》,这些“硬道理”离我渐远。我在书中触摸到了教育柔软的一面,宽阔的一面,与分数毫不相关的一面。[/P][P]
                          [/P][P]我一口气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然后,用一本旧杂志的封面,把书包起来。[/P][P]
                          [/P][P]当我能够安静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面前坐下来时,我已经34岁了。[/P][P]
                          [/P][P]有一次到省城福州参加培训,在书店里读到一行文字:“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不禁浑身颤抖。我感到,多年来,自己的灵魂其实未曾苏醒,读过的书亦如船行过水面,未曾在心里留下印迹。[/P][P]
                          [/P][P]而今回首,这与其说是我对阅读、对教育的发现,毋宁说是对自我的发现。[/P][P]
                          [/P]年年都有 “ 匿名信 ”[P]
                          [/P][P]2007年的一天,我所在年段的一个学生写来一封“匿名信”。[/P][P]
                          [/P]敬爱的王段长:[LINE-HEIGHT=1.4][FACE=inherit][SIZE=1em]
                          [/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4][FACE=inherit][SIZE=1em]您好![/SIZE][/FACE][/LINE-HEIGHT]
                          我是高三年级慢班的学生,我代表我们广大慢班的同学对年段今天召开百日誓师大会的一些事情表示愤满(懑)。
                          你知道吗,当我们那几个班级的同学搬着椅子走进会堂,见到其他班级的同学不用带椅子,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不晓得我们的班主任是怎样的心情,但是慢班的我们却觉得心里特别压抑!一种强烈的被歧视感拍击着我们的心坎,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那种被歧视的感觉如此强烈。
                          老实说,搬椅子到那儿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可就是那么一把椅子显示着人与人的区别。您在会后对我们说感谢,这是一句让人觉得温暖的句子(话),然而我的心久久也温暖不起来!为什么偏偏就是我们那(这)4个所谓的慢班!仅仅是凑巧吗?为什么不按顺序,让年段后面那4个班级自带椅子呢?让人费解啊!
                          平时召开年段重要会议,那些人们所说的快班、中等班都可以到阶梯教室去听老师讲话,而我们那(这)4个慢班没有这样的机会!
                          您总说我们慢班的同学不能泄气,可是今天这件事就足已(以)给我们沉重的打击。也许您认为这没什么,或许会认为这是一种鼓舞的方式,使我们为了改变地位而拼命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快慢班的差距?我的心里真的很难受,复杂的心情久久不能消去。
                          今天这个出席百日誓师大会的形式,真的觉得年段是在给我们4个慢班以一种无形无语的歧视!
                          段长,真正鼓励我们前进的不应该是这种形式吧?也许我的语言有点偏激,但这真的是我们慢班广大同学的心声啊![P]
                          [/P][P]看完信,一双双责备的眼睛、一张张愤怒的脸闪动在眼前。[/P][P]
                          [/P][P]类似的经历我也有过。第一年参加高考, 因为总分低, 被学校剥夺了报考大学的资格 (学校为了确保高考升学率),我不敢告诉家人,偷偷买了一瓶丹凤高粱酒,灌下半瓶,然后狼一样嚎哭起来……往事与现实交错,让我的心在滴血,同时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P][P]
                          [/P][P]虽然, 大会前我曾主张让快班的学生自带椅子 (理由之一:快班的学生占有的优势资源已够多的了),后来该建议被大家否定了。然而,这不能说服自己走出自责的泥淖。[/P][P]
                          [/P][P]那一天,我魂不守舍,晕晕乎乎。 这不是因为我是段长, 而是因为我是教师,却无形中充当了一次“刽子手”,用人为的等级观念去伤害学生。可是,除了难过、愧疚,除了在心底说一句道歉,在200名受伤害的学生面前,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P][P]
                          [/P][P]一个人花费一二十年的大好时光来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外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为将来走进社会作各种储备,同时还要感受自由、平等与幸福,让心灵因教育的沐浴而健康、丰富。[/P][P]
                          [/P][P]倘若学生在学校,心灵饱受戕害,变得碎裂,学校在本质上已背弃了教育的宗旨,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即使学生“学富五车”, 不难想象他们长大后的精神世界会是什么样,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回应社会。[/P][P]
                          [/P][P]我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发表在省内一家刊物上,也许一些领导、老师看到了。可是,第二年,差不多同样的闹剧又在新一届学生身上重演。这次的理由是上面有大领导要光临会场,怕慢班的学生表现不好,会“出事”,所以只挑选年段快班的学生参加文艺汇演。于是,又有新一届的学生写长长的信给我……[/P][P]
                          [/P][P]我终于明白,社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左右着学校,学校也是名利场。我跌入失望之中。那些夜里,我独自游荡在没有星光的路上,滋生了一个念头:离开学校。[/P][P]
                          [/P][P]事有凑巧,2008年,我的大学母校百年校庆,几位在这所大学读书的学生知道我无法参加庆典,特地聚在一起,拍下100多张照片寄给我。这些照片,记录了校庆期间母校的热闹,也刻录下了校园一草一石的沧桑。而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每张照片背后的题词—[/P][P]
                          [/P]“我们走在青石的阶梯上,寻找您远去的记忆……”
                          “曾经窗外的小树,如今已长成葱葱大树。岁月匆匆流逝, 曾经的回忆却永驻心间。王老师,在您激情燃烧的往昔里,可曾见过它?”
                          “熟悉的小路,熟悉的长安山,一定留下了您许许多多的足迹吧?今天的我们踏着您曾经走过的路,不禁感慨:当年的王老师会在某一个角落留下什么故事呢?”
                          “绿茵场上,曾经的你是否和我们一样在此谈笑风生?曾经的你是否和我们一样在此掩卷遐思?……”
                          “这份沧桑的历史,穿过时空的隧道,依然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是的,有些故事是不可能重演的,有些人是不可能被遗忘的。就像您……”
                          “秋日午后/幽静的校园小径……/有人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路。’/可是和您一起度过的那段路上/我们可不可以赖着不走?”……[P]
                          [/P][P]熟悉的字迹以及一个个有点遥远的名字渐渐平息了我的心。我突然渴望为他们做点什么,以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职业快乐与尊严。我该馈赠他们点什么呢?[/P][P]
                          [/P]在写作中慢慢 “ 改善 ”[P]
                          [/P][P]大致也是在新课程改革启动那些年,朋友J负责本地一家教育内刊的编辑工作,约我写篇轻松些的千字短文,内容要围绕“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这个主题。[/P][P]
                          [/P][P]这么熟悉的的话题,我却憋了半个月才勉强凑足字数。文章刊印出来,题目改了,正文也经过大手术。修改后的文字简洁、灵动,不像原先干巴巴的样子了。这让我既惊喜又羞愧。[/P][P]
                          [/P][P]“想不到当年中文系的才子,现在变得这般僵化。可见应试教育的可怕!”饭桌上,率直的J当着我和几位朋友的面,大为感慨。[/P][P]
                          [/P][P]是的,大学时代,我的散文曾获过大奖,也在一些小报上发表过若干篇豆腐块。可工作多年后,我简直变成了教书机器:终日趴在练习题上,对教学参考书顶礼膜拜,上课则照本宣科。自然,为了评职称,也奋力撰写过几篇学科论文,但我清楚自己肚里的货色究竟有多少。[/P][P]
                          [/P][P]除此以外,作为语文教师,我做过什么?还能做什么?一年到头读不了两本书,写不了几行日记。此时,听着J略带批评的感叹,我任由苦笑和悲哀从脸上麻麻地漾开。[/P][P]
                          [/P][P]后来,J一再“威逼利诱”,我勉强拼凑了两篇文章,题目倒有新意,内容也略有进步,可依然没几句自己的话。好在这期间,我开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P][P]
                          [/P][P]2006年, 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写博客完全是 “被迫” 的,是屈从于教育局领导的“要求”。但想不到的是,我的教育人生从此改写了。[/P][P]
                          [/P][P]我的第一篇博文是《面对新闻,必要的警惕》。文章寄给《杂文选刊》,很快登载了出来。这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还有足够的力气独立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P][P]
                          [/P][P]每月,在博客里挂出几篇文章,抒写对人生与教育的感受。一段时间后,重温这些文字,我感到过去的生活不再是破碎的、漂浮的、毫无意义的,虽然其间纠缠着苦乐与成败,迷茫与挣扎。[/P][P]
                          [/P][P]而每天经历过的大小事件—无论美的、丑的,真实的、虚假的,都自动转化为思考和写作的源泉。所有这一切,在昔日,完全是我所熟视无睹、感受不到的。[/P][P]
                          [/P][P]两三年的写作后,我发现自己面对教育的立场、注视学生的目光、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准确地说,是获得了“改善”。[/P][P]
                          [/P][P]每一个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大概都有自己的自救方式。对于我,除了阅读,就是思考和写作。[/P][P]
                          [/P][P]读书与思考,使人清醒;清醒,往往加剧痛苦。而痛苦则不断强化着我心底的念头:拿起笔,反省十几年走过的教育之路,并记录行进中的生活。我不想迷糊地挨到60岁,然后无声无息地退休,更不想白白浪费和辜负经历过的种种痛苦。[/P][P]
                          [/P][P]阅读、思考和写作还改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观。当“人”的核心地位在意识深处竖起来之后,我的课堂也随之“变脸”。[/P][P]
                          [/P][P]我不再像往年一样,把教学的目标锁定在单一的高考上。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我总是从读课外书开始。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美文字、思想和情感,才是一个人到学校来该获得的重要元素。我抛开教参、教案,用心灵直接面对文本,解读文本,从我认为最有意义的角度切入,和学生共同质疑、探讨、发现。[/P][P]
                          [/P][P]“我最喜欢文中这几句:‘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P][P]
                          [/P][P]几个星期前,讲授弗洛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让学生挑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艺娟这样回答。我问她理由。“因为,我将来也要当母亲,当一个好母亲。”[/P][P]
                          [/P][P]—我的课就是这样,常借题发挥,和学生“拉呱”。我还喜欢“无中生有”地和学生聊天,比如告诉他们刚才进校园时我看到木棉花开得正好。遗憾的是,不少学生每天途经树下,竟然对此熟视无睹。我也会对他们谈起周末自己读到一个美妙的句子,因而一整天沉浸在欢喜中。[/P][P]
                          [/P][P]这样的教学,回馈给我的东西更多,而不仅仅是不错的高考分数。[/P][P]
                          [/P][P]“我在北京搬了5次家,因为书多,每次搬家都很辛苦。一直觉得走到现在能比较独立、比较勇敢、比较中庸,都是因为有看书的习惯。我觉得这和当初受您的影响和指引有关,因为潜意识的力量真的很巨大!”某个寒夜,我突然收到一位多年前的学生的来信。[/P][P]
                          [/P][P]“当一切尘埃落定,痛与不痛、幸与不幸早已弥散在风中,拥有的是一颗逐渐坚强的善良的心。”热爱写作的K在去年高考中发挥失常,却给我发来这样的短信。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感受到了为师的乐趣和价值。[/P][P]
                          [/P]清晨,从玉兰树下走过[P]
                          [/P][P]2011年的一个夏日清晨,我起床很早,出门散步。雨,迷迷蒙蒙下着。空荡荡的小街似乎为我而存在。我宛如漫步在通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途中。[/P][P]
                          [/P][P]突然闻到一股久违的幽香。哦,玉兰花! 已经好久不见它了。我收起伞,在玉兰树下停住脚步。我突然想哭泣,悲伤又幸福地哭泣。[/P][P]
                          [/P][P]那段时间,为了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校庆宣传,以及加重一倍的教学工作量,我的身心迷失在无边的重轭下。已经有几个月,我不再黎明早起,从容地从玉兰树下走过,感受它清新的气息。[/P][P]
                          [/P][P]一个周末,在远方朋友Y的棒喝下,我幡然醒悟:我再也不能贪图虚名,把宝贵的光阴出卖给没完没了的会议和材料造假,每日活在紧张的阴影中,从而忘却了自己该做的事—至少像正常人一样活着。[/P][P]
                          [/P][P]于是,两天后,我正式向领导提出口头辞呈,辞去学校德育处主任职务,也不愿再担任其他任何行政职务。妻子问:“你辞去主任,从此就没有痛苦了吗?”我回答:“人生一世,谁能摆脱痛苦? 但也要看承受何种痛苦。如果有一种痛苦伴随着无休止的自我谴责,这种痛苦即使能带来许多‘好处’,为什么我还不拒绝?”[/P][P]
                          [/P][P]此时,伫立在玉兰树下,回想这些年的自我纠缠,再想象若干个月后,卸去行政职务,可以从此拥有相对单纯、安静的时光,读书、写作、喝茶、发呆,可以无牵无挂地散步,喜悦填满心窝。[/P][P]
                          [/P][P]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我正式向领导递交了书面辞职书。[/P][P]
                          [/P][P]临放假的最后一天,我到学校履行最后一项作为“主任”的公事—向九年级学生收取上级临时布置的某种投票。段长和另一位老师说:“王主任,今年莫名其妙的投票格外多,老师和学生都很烦啊。”我真诚地说:“对不起!”[/P][P]
                          [/P][P]而此时,我心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在说:“对不起,全校的学生们,以及你们的学姐学兄们,这一年来,不,在我担任主任这些年来,由于我不敢违抗命令,一次次指使你们作假,我向你们道歉、忏悔……”[/P][P]
                          [/P][P]我爬上四楼的德育处办公室,简单“统计”好投票结果(其实,这结果上面早就“定”好了),把它们压在某干事的办公桌上。临走时,我又回头望了下办公室,熟悉的桌椅,熟悉的盆景,熟悉的窗外风景。四位勤恳的干事好像还坐在椅子上,朝我微笑,但我不复留恋。[/P][P]
                          [/P][P]走到行政楼一楼大厅,猛然觉得鞋底有异物硌脚。我脱下运动鞋,磕了磕, 两三粒粗沙子跳到地板上。 多么富有象征意味啊!我笑了笑, 穿上鞋,轻松离去。[/P][P]
                          [/P]结 语[P]
                          [/P][P]不久前,年轻教师H问了我一个很宏大又很现实的问题:他越来越不喜欢学校,对教育十分悲观,该怎么办?[/P][P]
                          [/P][P]H老师的问题让我瞬间想起刚走上讲台时的自己。我沉思了一会儿,说:“H,你有本事辞职不干吗?”他说暂时没有。我又问:“你有本事改变环境吗?”他又摇摇头。于是我说:“小兄弟,那就死心吧,安心教书吧。”[/P][P]
                          [/P][P]其实,我的悲观何尝比H老师少一点点?教书二十多年来,我四周的环境仿佛都没有改变,除了多出一些浮华的口号和形式主义的东西。在教育路上,我“时时遭遇生活之恶的侵袭”。[/P][P]
                          [/P][P]一个月前,某领导振振有词地训话:“有的老师暑假不愿来学校给学生补课……我们当教师的,要讲良心、讲职业道德……”诸如此类混乱的逻辑和认识,到处泛滥,挑战着我的神经。它们还将长时间地泛滥下去。[/P][P]
                          [/P][P]就在前几天,有位亲戚要我帮他女儿找个“快班”,我说按她的名次,估计能进快班,不用操心。亲戚说:“ 你千万不要大意啊,这次是我女儿千交代万叮嘱的,她去年就吃过大亏,年段有不少成绩比她低的同学都进了快班,她却去了慢班……”[/P][P]
                          [/P][P]我听了,良久无语,心里只有愧疚。回想我当段长那些年,一次次这样“照顾”过学生,也把不少学生推向了不公、失望的深渊。[/P][P]
                          [/P][P]——幸好,如今我已告别了这种角色。[/P][P]
                          [/P][P]2013年的最后一天,我有感而发,在微博上写下几句话:“新一年即临。朋友问有什么期盼。我说几乎没有,唯有一事:希望在100年内,学校冬季早上上课能推迟至7点半,让几千个孩子能多吃一口热饭,让更多的父母能多睡30分钟。”[/P][P]
                          [/P][P]朋友说我太夸张,也太悲观了,“这点芝麻小事也需要100年?”是的,这方面我是悲观的。鲁迅说过,在中国,改造一个火炉、搬动一张桌子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我还未绝望。[/P][P]
                          [/P][P]那天,我还跟H老师说:“我知道你对教育的绝望很深,我何尝不是?可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每一代人不力所能及地做些有希望的事—哪怕一点点,30年后、50年后,我们的孙子,甚至孙子的孙子,会依然活在阴暗中。或许,那才是最令人绝望的事,也是我们的最大遗憾。”[/P][P]
                          [/P][P]回望走过的二十多年教师生涯,苦乐参半,而悔愧更多。我日甚一日地感到,在这个时代,即便当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对于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P][P]
                          [/P][P]
                          [/P]王木春1968年生于福建东山岛,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福建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首批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热爱教育随笔写作,先后在《福建教育》、 《教育导报》、《教育观察》等报刊开设专栏。
                          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叶圣陶教育演讲》等。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P]
                          [/P][P][ALIGN=center]本文选自2015年3月《教师月刊》[/ALIGN][/P][/COLOR]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