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7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无法派上用场的好办法
   
    去年,我的一位同事到一所边远的农村中学支教,他告诉我他第一次为该学校的初二学生上地理课,课堂上他根据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设计了学生找资料、活动、提问、答问、小组合作学习等许多丰富的学习过程,可学生们对他的课堂不仅仅是不适应,而是很不满意。
下课后,他找学生交流,了解原因。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地理课上已经习惯了不是抄老师的板书,就是按老师给我们找出的重点内容在书上打记,再就是我们自己读熟。我们的考试成绩挺好的。您是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习,您以后的课就别像今天这样折腾我们了,上过您的课以后,我们根本不知道该背些什么,您这样教会影响我们的中考成绩的。”
    听了朋友的话,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位神父在非洲传教时,看到乡村的妇女都背着沉重的木头艰难前行,而她们的丈夫最多持一根手杖,远远地走在前面。根据当地人的观念,为丈夫负重是女人的荣耀。
神父为此深感不***,他决定引进独轮车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拍了一份电报,火速订购了200辆独轮车,车子到达后,他亲自教妇女们如何把木头装进车子。
    几周后,神父又回到乡村,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独轮车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无人使用!
    他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不用?”
    一个女人解释说:“哦,您瞧,要是我们把这车装满木头,再一股脑儿全放到背上,那实在太重了!”
    神父愕然。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在旧的思维里,任何再好再先进的办法也无法派上用场。只会变成一种累赘和负担。
    眼下,我们要把新课程改革搞好,改变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局面,我们除了改变教师的思维外,还要改变学生多年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思维。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化蛹为蝶

    曾经连任过加拿大总理的让·克雷***蒂,小的时候说话口吃,曾因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讲话时嘴巴总是向一边歪,而且还有一只耳朵失聪。
    听一位医学专家说,嘴里含着小石头讲话可以矫正口吃,小克雷***蒂就整天在嘴里含着一块小石子练习讲话,以致嘴巴和舌头都被石子磨烂了。母亲看后心痛地直流眼泪,抱着儿子说:“孩子,不要练了,妈妈会一辈子陪着你。” 小克雷***蒂一边替妈妈擦眼泪,一边坚强地说:“妈妈,听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我一定要讲好话,做一只漂亮的蝴蝶。”
    后来,小克雷***蒂终于能够流利地讲话了。他勤奋并善良,中学毕业时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获得了极好的人缘。
    是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他们的身体像小克雷***蒂那样不健全的会很少,但在他们的心理上,可能会存在更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为他们的这些缺陷和不足所困,过分指责他们或者过分迁就他们,造成他们作茧自缚的不良后果;而是应当相信他们、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用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之剑,将茧刺破,然后化蛹为蝶,在明媚的春光中展翅飞翔,笑迎人生的灿烂与辉煌。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习惯的作用

    有父子两人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要在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由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都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拉!”牛应声而动。这不是笑话,这是牛的条件反射在起作用的一个事实。牛对“爹,转弯拉!”这句话的条件反射不是生来就具有的,是靠儿子反复刺激才形成的。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人则以习惯生活。牛的条件反射靠反复刺激才能完成,人的习惯同样靠不断积累才能形成。牛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会难于改变,人的习惯一经养成也同样难于改变。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应当培养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克服坏的习惯。
    可是,在实践中,往往一些被我们确定并经过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好的习惯,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我们的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我们就培养他们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一经养成,对学生的考试确实有利,但对他们在创新方面的发展却很不利,等等。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该是我们教育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反思的时候了,该是我们改变旧的认知习惯和教学行为,建立新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认知习惯的时候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数谷粒的启示
 
    有一位师傅收了三个徒弟。他发给每人一枝谷穗,说:“明天告诉我多少粒谷。”第二天,徒弟们来报告。
    大徒弟说:“共有1328粒。”师傅问:“你怎么数的?
    大徒弟说:“揉碎了放在一张纸上,一粒一粒数。”
    二徒弟说:“1430粒,揉碎了撒在地上,抱一只公鸡来啄,数鸡点头次数。”
    三徒弟说:“我这枝谷穗1350粒,师傅问:“怎么知道的?” 三徒弟回答说:“问两位师兄,取中间数。”
    师傅对大徒弟说:“你办事踏实耐得烦,是好事。以后要开阔心胸,数谷粒的时候是不是常常眼花,是不是做梦都梦见谷粒?耐烦之人还要学习蔬朗心境,免得燥。”
    他对二徒弟说:“你做事机巧,会用工具。公鸡吃谷你去数,惠于世又惠于畜。以后要学习明真伪。公鸡啄谷低头,啄沙也低头;你怎么知道吃到肚里的都是谷呢?”
    最后,他告诉三徒弟:“你聪明,知道利用人。人世间的事情都是利用人,甲利用乙吃粮,乙利用丙穿衣,兵利用丁盖房,用人又要为别人所用,互济。你用的是他们的心念,这比实物更有用。我要说,以后勿轻信,人会利你,也会误你。”
    教师教学生,如同师傅教徒弟。师傅让徒弟数一枝谷穗上有多少粒谷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对同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自己的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里,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能够容忍学生各种不同的方法,哪怕有些看起来还是似乎荒唐的方法,不去追求方法的标准答案;在评价的过程里,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或者期望。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就会和世界真正接轨。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大师

    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大师,一次一名弟子行窃当场被抓,其他弟子纷纷要求大师将此人逐出,但大师没有理会。不久,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次偷窃被抓,众徒再度请求惩治,哪知大师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份陈请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大师读后,把众弟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因此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徒弟连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因此,我要把他留在身边,即使你们全都离开!”
大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弟子们。众徒没因这件事而离开师父,而那位弟子却热泪纵横,自此后幡然悔悟,一改往日的劣行。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也少不了“问题学生”,在如何对待“问题学生”这件事情上,许多时候,我们往往缺乏大师那样的定力,所采取的多半是大师手下其他弟子的方式,或开除或劝退了事。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大师那种“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的勇气和责任,以及不放弃,相信人的暂时偏差行为是可以得到校正的育人智慧,而且做得从容淡定,不张扬外露,我们就可以于无声处做出成效,“问题学生”的问题最终可以得到圆满解决。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迷惑老鼠的实验

    生物学家把一群老鼠放在一个桌面上,让他们一个一个往下面两个门跳:跳向左边的门,会碰得头破血流;而跳向右边的门,门会自动打开,门后放着甜美的奶酪,鼠辈们尽可以放开肚皮吃。经过几次训练,老鼠们尝到了甜头,乐滋滋地争先恐后往右门跳去。
就在老鼠们的选择方式固定了的时候,生物学家把奶酪从右门移到了左门。这下糟了,老鼠还没有回过神,仍争先恐后朝右门跳。自然,个个碰得鼻青脸肿。还好,经过最初的慌乱,老鼠又渐渐熟悉了新的情况,转身跳向左门。
刚尝到甜头,情况又变了,生物学家把门的颜色重新漆过,把奶酪一会儿放左,一会儿放右。这时,老鼠们惶惑了,投足趑趄,反应也迟钝了。渐渐地,一个可怕的场面出现了:老鼠们变得固执起来,你就是明明白白把奶酪放在左门边,让它看见,它仍旧不顾一切地朝右门跳去,哪怕碰得血肉模糊也在所不惜。如果此时继续强迫它去做跳左或跳右的选择,场面就更可怕了:老鼠或四肢乱颤口吐白沫,或吱吱乱叫着狂咬自己,直至最后昏死过去……
通过以上实验,生物学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强迫动物去不断地改变行为方式,在它应变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坚决拒绝,甚至以自戕来抗拒。
不难发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中,也有不少家长和老师,常常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给孩子确定过多“方向性”目标,要孩子参加这个特长班,那个兴趣班,今天参加这个赛,明天参加那个赛,今天要得第一,明天要拿冠军……无休止的指令和一项项的目标,逼得孩子成了上述实验中的“老鼠”,不知如何应付才好,最后导致孩子厌学,离家出走,甚至反叛,让孩子在学习上全面“崩溃”。用这样的方法来让孩子成材,恐怕很难大有作为。因此,我们应该摈弃它。采用一种与之相反的方法,那就是充分认识孩子的个性,纵情发展孩子们的天性,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勇敢质疑,顺其自然发展,少些*****利性。这样,我们的教育将更加和谐,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将更加优秀,更加充满智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纯与杂

    科学家发现将锗提纯,可以制成极为优异的晶体管以后,大家都千方百计力求除尽锗中的杂质,使其纯度达到100%,让理想中的晶体管横空出世。日本新力公司的江崎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沿着这种思路,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但每次都不可避免地带进了杂质。忽然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既然绝对提纯不可能,那么可否反其道而行之,试着加进一点杂质呢?当时,这个构思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嘲笑。谁知,终于有一天,奇迹出现了,一种含有杂质的极为优异的锗晶体在他们手中意外地诞生了。江崎博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仔细想想,教育也是一样,教师要绝对提纯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你非要将所有学生的道德品质提纯至崇高,成绩提高到优秀,性格提纯至完美……把每一个学生都提纯为完人。那么,你苦心所求的结果,就和科学家欲将锗提纯至100%一样——耗尽了全部心血,最终也只是一个无法达到目的的结果,反而把自己推上了人生苦旅,不但使自己一生得不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会使你的学生苦不堪言。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寄居蟹

    寄居蟹是一种很小的海蟹,他们寄居在海岸边的浅水里,大海每次涨潮都会带给它们一些可怜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们就会赖着不回大海。由于浅水里的食物时断时续,它们的生活总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因此,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这种蟹很难长大。但是一到枯水时期它们得不到食物,就会拼命爬回大海,到了大海里以后,它们就能长成一只很大的海蟹。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千万别把学生当成了寄居蟹,把自己变成了大海里定期涨潮的潮水.如果这样,我们就只会把一些可怜的零碎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生活在学习目标的单一层次里。学生就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爬回学习的“大海”,回归学习的“自然”,找回学习的“天性”,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和谐、协调发展,才能真正长大,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添点” 与“拿掉”

    有一家卖瓜子的小店生意特火,其他同类商家怎么也比不上,其中“玄机”何在?这家店老板说:“其实,我们家瓜子除了味道独特以外,在经营方面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称量时,别人家总是先抓一大把,称的时候再把多的拿掉;而我家总是先估计得差不多,然后再添点。这‘添一点’的动作看似细小,却符合顾客的微妙心理,许多人都害怕缺斤短两,‘拿掉’的动作更增加了这一顾虑,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足了,心里踏实,所以就乐于登门。”
我们也常常用“拿掉”与“添点”的方法对待学生,如两个同学发生了纠纷或打了架,其中一个是“问题”生;另一个则不是“问题”生。我们在对待这两个犯错的同学时,某些时候往往会把不是“问题”学生的错“拿掉”,说,你怎么能和他一样呢?难道你真的要学他,变坏吗?而把“问题”学生的错“添点”,说,看你影响了多少同学,难道你还要把他也带坏吗?对不是“问题”的学生从轻发落,对“问题”生进行从严处理。这样的方法绝对不妥,容易导致“问题”生心理上产生新问题。我们如果能把二人的错进行客观、公正的“拿掉”,我想学生一定会从中得到深刻教训,痛改前非,从而在修正自己的错误中获得进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成*****
   
    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了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古鲁大师,他虔诚地向大师问道:“哪一条路通往成*****?”
    身穿长袍、留着长须的古鲁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远处的一个方向指了指。
    突如其来、轻而易举就获得的成*****前景,令这个男人激动、兴奋得全身发抖,他迅速地向大师指引的方向奔去。突然,“砰!”地传来一声巨响。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男人一瘸一拐返了回来。只见他衣服破烂,一脸惶恐,似乎受到了重击。男人晕沉沉地自忖道:一定是我曲解了大师的意图。于是,他再一次向大师询问道:“哪一条路通往成*****?”大师还是没有言语,仍旧向刚才的方向指了指。
    男人顺从地再次向那个方向走去,这次,“砰”的声响比刚才更大,过了许久,男人才爬了回来,只见他遍地是血,腰腿骨断,衣衫褴褛,满脸怒气。
    “我问你哪一条是通往成*****的路,”男人向大师咆哮着,“我完全是按照你所指的方向行进的,可是,我得到的是什么?仅仅是‘砰’的两声巨响!你为什么要欺骗我呢?!”
古鲁大师微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没有欺骗你。成*****就在我给你指的那个方向,你只要越过‘砰’,就能够看到了。
    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每一所学校的行政都进行了洗脑培训,每个教师都进行了专业培训,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大师们早已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成*****的路,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热热闹闹搞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局面呢?就在于我们按照新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时,听到了应试教育“砰”的巨响,就后退了、回头了。我们如果能够沿着新课改所指的方向,越过“砰”,大步往前,我们就会获得新课改的成*****。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纯白金盏花

    在自然界中,金盏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若想培植出白色的,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美国一家园艺所重金悬赏得到纯白金盏花。20年后,园艺所意外地收到了100粒“纯白金盏花”的种子,寄种子的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
老人是怎样培育出白金盏花的呢?20年前,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种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她从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选了一朵颜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次年,她又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从这些花中挑选出颜色更淡的花的种子栽种……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期间,老人的丈夫去世了,儿女远走了,唯有种出白色金盏花的愿望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终于,在20年后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园中看到一朵金盏花,它不是近乎白色,也并非类似白色,而是如银如雪的白。
别人培育不出纯白金盏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金盏花的金色与棕色,老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是老人看到了金色的、棕色的金盏花中那一朵颜色最淡的,也就是最接近白色的那一朵。
我们看学生,也应该有老人一样的眼光,当我们怎么也看不出学生某一方面的成绩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寻找学生最接近成绩的某一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多一份对希望之花的坚持与捍卫,多一份以心为圃、以汗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日复一日,期复一期,周而复始地进行培养,我们也会和老人一样,拥有一次最美丽的花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7834
  • 经验3691371
  • 文章6992
  • 注册2006-02-23
                        没有伤痕的伤痕

    美国某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每位志愿者都被***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实验者在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而实验者内心深处对对自己的看法,来自于专业人员与权威最初给的看法与结论。
如此看来,一个学生若是长期受到教师的抱怨、批评、冷漠、不公、缺少阳光的待遇,他的内心世界对自我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看成一个卑贱的人,感受到的多是“瞧不起”的眼光;一个被人歧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敌视”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衅的眼光……因此,做为教师的我们,应多给学生宽容、激励、热情、公平、阳光,帮助学生拥有一颗看待自己的积极的内心,并能积极看待自己。
同时,我们还要告诉学生,在发现别人给你异样眼光的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2 seconds with 9 queries.